要打造高效课堂,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取舍,遴选出适宜文本特征、符合认知规律、展示师生个性的教学方法。
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意境深邃。教学时,我综合应用了五种方法,收效显著。
一.看图说“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学习语言、思考问题,常常以形象思维先驱入,只有把诗歌中的“形象”建立起来,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抽象思维”——领悟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情感等。《寻隐者不遇》入选课本后,编者就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附在其中,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教学时,不妨先看图说“画”,再学文,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画的景与情,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为理解诗歌的本来意义提供比较的材料,使学生在对比理解中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
二.吟诵法。诗歌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诵。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让学生在“听”诗中感知诗歌基调和节奏,初步欣赏诗歌之美。所谓把握基调,就是朗读时表现出诗歌的基本感情倾向,采用合理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节奏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利用声音的变化,就能形成朗读的节奏。对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去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只要做好示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朗读示范,能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的模仿读,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生反复诵读,就会把诗歌的情与境慢慢地意会出来,传递出来。
三.字词咀嚼法。诗歌的意境靠语言来传达,其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只有咀嚼字词,重点突破,才能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语言,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技巧,进一步感知到诗歌的意境美。《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里的“只”和“深”是炼字之精华,如果能借助图画的理解和诵读中的体会,读透这两个字,意境就会“豁然开朗”。“只”字强调师傅唯一的居所——此山中,即告诉来访者,我师傅就在这座山里,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这个“只”字把童子为十分隐秘的住所和行径感到自豪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是“不知处”的根本原因,它一字千金,道出了山的高远、云的浓密。层峦叠嶂的山峰被浓浓的云雾缠绕,神秘莫测,师傅飘然若仙,来去无踪,哪里能找到他呢?正因为师傅就在此山又在此山中找不到他,才显示出“隐者”之“隐”,寻者“不遇”的奇特。咀嚼了“只”和“深”。意境之美就有了新意。
四.想象填补法。读诗需要想象,即把诗歌放在一定的画面里进行想象,使诗歌中的人物、景物等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形象。想象的内容很多,主要有想象人物所处的景、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想象是追求意境美的翅膀。《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意境美,首先要在看图说“画”的过程中建立一幅轮廓的形象,然后要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添加形象的枝叶,再在咀嚼字词的过程中涂抹鲜明的色彩,最后把形象完整明晰地印在脑海里,这就是意境美的追求过程。读诗不仅要注意视觉形象,如外形、线条、色彩等,还应该进行听觉等想象,对一言一笑、一种声音、一种节奏进行想象,使人如闻其声。如,启发学生想象童子与寻者的语言声调等,使画面像放电影那样在头脑中活现出来。想象还需要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揣测,体验人物的心灵世界,例如,启发学生想象寻者来时的那种求贤若渴的心理,想象寻者听了童子的叙说之后的那种怅然失措、无可奈何的心绪。诗歌总是留下许多空白的艺术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去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地领悟意境美。《寻隐者不遇》中只一个“问”字,问话是什么?问话时的神态、语调怎样?寻而不遇后的情节又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借助想象填补。
五.背诵与默写法
黎锦熙先生说过:“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强,多背诵一些古诗文,少学一点翻译和繁琐无用的分析,在语文界已经有共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一定篇目的优秀诗文,这就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建构自己的文化底蕴,将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打下根基并受益终身。
陈甲,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