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39557

[ 杜丽娟 文选 ]   

在语文教学中诗性地呈现生命教育

◇ 杜丽娟

   只有让生命教育回归语文教学,才会还原语文教学本来的属性与价值,才会使语文课堂成为生命涌动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动态生成的而不是生硬灌输的灵动的课堂。由于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在彼此的情感交融与思维碰撞中体验生命的涌动中进行的,所以我们说这是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性回归。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让生命教育诗性的回归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
   特定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教师预期的情感与思想,有利于使学生积极的、兴趣盎然的在教师引导下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在讲授沈从文《边城》时,就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作为背景音乐,这是一首抒情又有一点淡淡的哀愁的歌曲,利用多媒体播放湘西凤凰的风景图,白墙青瓦、小桥流水、悠悠古镇……这样就会很自然的使学生进入了文中的意境。然后教师再讲外公对他的孙女的爱以及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着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极力状写的诗一般的湘西自然风景,实际上这正是在烘托湘西人明净的心灵。在作者描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以及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向人们展示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古老的美德,这是在对他所处的时代的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借着对湘西人人生方式的推崇,表达着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愿望。这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有质量的生命过程的追求与热爱。
   二.师生互动,让生命引导生命
   诗意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而教师本身就应是一个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激情的表述、巧妙的引导、精彩的点评,会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走入文本生命世界中,并且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与教师的生命世界、与同行者的生命世界沟通并得到熏染。例如,在讲授《兰亭集序》时,由于这篇文章充满了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就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对“死生亦大矣”和王羲之的“痛”的理解,来引起互动。
   师:我们如何理解“死生亦大矣”和王羲之的“痛”呢?
   生1:死与生是同等重要的大事。
   生2:生无法选择,死也不能避免,因此,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应该珍爱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与意义。
   师:好,人生短暂,但如果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创造了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可能是永恒的,例如,孔子这样的圣人,他们虽然不在了,可他们的思想还在。
   生3:那怎样理解王羲之的“痛”呢?
   生4:欢愉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快乐的生活总嫌短暂,可是谁能阻挡死亡来临呢,于是自然免不了悲痛了,王羲之是在为生命的短暂感到悲痛。
   生5:我认为痛惜更准确些,有警省世人的意义。
   师:好,我也有同感,王羲之的“痛”更多的还是痛惜。在浩瀚宇宙中,我们只是一粒微尘,如果想到这些,那么,生命渺小短暂的苦难感就会涌上心头。但这也是有意义的,其实,品尝这种悲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因为“不知死焉知生”,只有对死心存畏惧,才会对有限的生命倍加珍惜,从而才真正懂得享受生命、寻找生命的诗性境界。
   三.生生互动,让生命影响生命
   教师要善于营造开放的、动态的课堂,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交流探讨、生生互动,让他们在争论、研究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例如,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接近尾声时,可以这样给学生设置问题:项羽是否可以称为“英雄”?为什么?这一问题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兴趣盎然的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认为项羽不是真英雄,他只过是逞“匹夫之勇”。马上就有同学反驳:项羽是英雄,你看他多有豪气,从不施奸计算别人,英雄也会有缺点,他的缺点就是为人太狂妄自大。立刻有学生应和:对的,霸王别姬说明他是英雄,乌江自刎也体现了英雄气概。他只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罢了。更有学生为项羽作了精彩的辩护:项羽哪里是在突围?他分明是在与命运对话,在他的字典里,没有“逃跑”二字,有的是“勇气”与“担当”。他没有以丧家之犬的逃跑来换取宝贵的生命,他要用以一当百的勇气来证明他高贵的血液,在刘邦面前,他永远是胜利者,即便生命消失了,但他的精神永在。所以,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是真正的“西楚霸王”。经过这一番唇枪舌剑,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就丰满起来了,他的生命价值也得到了彰显。同时,在生生互动中,学生也受到了人生观的教育。
  
   杜丽娟,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在语文教学中诗性地呈现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