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39597

[ 杨永梅 文选 ]   

创设情境 放飞想象

◇ 杨永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美国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写道:“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探索的翅膀,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想象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更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英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东西。”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关系,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例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极细极柔软的触觉。……”文中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可是,作者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写“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而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一个“也”字呢?作者是否在与大家熟悉的一种情景相比较呢?大家熟悉的情景是什么情景?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体味作者的心境,通过丰富的联想和自由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说:“作者之所以有‘脚踏上去’的动作,是因为作者要给读者逼真的感觉;作者之所以不写‘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而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一个‘也’字,是因为作者也许以像花而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与花非花的雪花相比较;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另一种情景是雪后观景。”虽然很多学生没有见过槐树,也不认识槐树,更不曾有见过秋天落蕊的情景,但是通过想象,却仿佛看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秋天的清晨,轻轻地推开房门,惊喜地看到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就如同初冬早晨起来,满眼的白雪,才知道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欣喜地脚踏上去,却发现与踏雪发出“吱嘎”、“嘎吱”声响的是“声音也没有,然后掬起一捧落蕊,闻一闻,像雪一样“气味也没有”;一阵扫后,留下来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时不与兮岁不留,一叶落兮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学生穿越时空犹如身临其境,充分体味作品的意蕴,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韵味,对秋色、秋的意味和秋的姿态的感悟中,与作者的情感相互交融,相会辉映。
   又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的妙味,真切感受自己和作者一样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合上书本,微闭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徜徉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中。美丽的画卷徐徐打开,淡淡的月光下的荷塘里,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零星地点缀着些晶莹碧透的明珠、又好似闪烁着光华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袅娜多姿,如同荷花一样亭亭玉立,含苞待放,身上散发出的缕缕清香,就像优美的歌声飘过。随着想象和联想的驰骋,学生们进入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感受作者初到荷塘时暂得超脱的喜悦之情。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帮助学生达成形象阅读,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热情。想象犹如春风,吹绽学生思维的花朵,使其香气四溢、芬芳满园;想象宛若羽翼,托起学生心灵的方舟,使其驰骋万里、翱翔蓝天。让我们的学生在想象中自由飞翔!
  
   杨永梅,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创设情境 放飞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