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39551

  

中职语文教学实用性研究

◇ 王国宏 胡海利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教学领域。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职业学校的基础课教学已有了很大改观,但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21世纪以来我国的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在课改理念下研究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用性,要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符合中职特色的语文教学。
   中职基础课程改革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下,形成产、教、学一体的“多元制”教学模式,以保证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对接。传统的中职语文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逐渐被淡化。因此,职业基础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这是职业教育基础课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使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钻研能力。而事实上,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沉闷、低迷的状态之中,并且陷入困境。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自我表达和交际。其次要体现语文是学好各门专业知识的文化载体。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还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积累祖国的语言。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提高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
   中职语文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教学工具。还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它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理念
   语文教学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学生需求,开发校本教材,采用模块化选修课程。如医护专业开设普通话模块、书法模块、语文艺术模块、人文教育模块等,培养医护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心理素质,达到提升人性与人力的相互统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演讲与口才、文学影视欣赏、各专业的服务用语、礼仪等模块;机械制造专业、数控专业应开设公文、应用文、说明文写作,及成长历程模块,教学内容围绕专业课需求决定,树立基础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理念。
   实现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需求的对接。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就业岗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根据企业岗位的任务需求,制定学习目标,选择课程项目和内容,这样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树立大语文观、开展第二课堂,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树立大语文观,实现课内课外延伸,“语文课堂绝不是封闭的宫殿,而是开放的国门”。课堂上应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流淌着时代的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如果脱离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只是干巴巴地讲解字词句篇,那就把学生与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隔离开来,培养的是一批脱离实际的书呆子。语文教学不应将学生关闭在教室内,局限在教科书上,而应使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建立开放型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尽情汲取知识、充实自我,而且还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敢于尝试,不断总结,才能使中职语文教学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并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在教育部教职成司《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
   众所周知,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学科,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吕叔湘指出: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基础。复旦大学苏步青教授认为,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采地基一样。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学会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这应是起码的要求。
  
   王国宏,胡海利,辽宁北票市职教中心教师。

中职语文教学实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