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文,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学习、运用经典诗文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感受经典诗文的巨大魅力
经典,是文学的,它给人的感觉总是美的,是大雅的。我们教师就是要把经典的大雅和大美向学生做最充分的展示,让学生真正领受。无论是《诗经》、《楚辞》等诗歌的美丽,还是诸子、《史记》等散文的美丽,学生都是很能够真切体会的;但是,经典更多的是贴近人生的,是“俗”的,有用的。它可以让我们在过日子的时候随时可以运用,使大字不识的山野村夫也耳熟能详。经典的很多语言甚至可以成为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俗语套话,随时就能脱口而出。总之,经典最大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很世俗,很生活的。它是从日常生活的习俗与规矩中不断积淀与升华出来的,它立足于最基本的人性,着眼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关注人生本身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和状态。它不仅是一种士大夫哲学和精英哲学,更是一种平民哲学和生活哲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很特殊的地方,也是它非常优秀的原因所在。学生认识到经典诗文的内在魅力之后,对经典诗文的学习兴趣也自然提高了。
二.引导学生吟诵经典,吸纳经典诗文的丰富养料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苏轼也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是说明吟诵经典的重要作用。我非常欣赏对语文做这样的定义:语文就是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经典诗文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我想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沐浴在经典诗文的阳光下,让经典诗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接触,在心灵和情感上结下不解之缘,“品古典诗歌灵性风采,游物我两忘的至美境界”,我们语文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经典诗文,从中吸纳丰富的精神滋养,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又能确确实实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让每个学生每天的成长都能植根于辉煌的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上,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石和文化基础。让初中的学生去读一首古诗,一篇古文,就要求他对古诗中的意思、意境有充分的理解,这无疑是一件很痛苦而又不切实际的事。我们完全可以不需要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文的深刻内涵,而只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地去反复吟诵经典诗文,去耳濡目染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贤们的气质和风度。那样做,或许学生的获得会更实在一些。因此,我主张并努力去实践:只要让学生多方位地去感悟文本,至于感悟到什么程度,那可是因人而异了。即使是一知半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也是可喜可贺的。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志,增加智慧,也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
三.引导学生运用经典,发挥经典诗文的美学功能
杜威曾说过一句话:“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是的,教师应该与学生同行,共同领略美景,搏击风浪。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把背诵的经典诗文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教师可以经常用“小荷才露尖尖角”、“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优美的诗句组成教室里专栏的醒目标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蕴涵着哲理的诗句作为教室的布置。要让学生懂得,古诗并不是只拿来背的,只有用起来,才会更加精彩。为提高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经常开展背诗比赛,每节课用两三分钟开展诗歌对句活动,还可以把古诗纳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运用古诗诗意进行书画内容,或是运用经典诗文进行作文比赛等。
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爱上经典诗文,要通过科学的训练让学生受益于经典诗文,要通过不断的强化让学生自觉地运用经典诗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经典诗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经典诗文的美丽来点亮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自觉地装扮自己的人生。
赵萍,教师,现居江苏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