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形象的比喻提出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学问有此不同境界,读书亦有不同境界:知书、悟书、用书、无书。常有人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但若读书真到“无书”境界,自然也就能“书到用时不恨少”了。
读书之第一境界——知书
“知”即知道,懂得。“知书”即通过阅读知道这本书写了什么,这是读书要达到的最基本的目标、最初级的境界。读一本书,同是“知”,不同的读者“知”得不同。有的人知得多,有的人知得少;有的人知得深,有的人知得浅;有的人知得广,有的人知得窄。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同一本书,他的“知”也是不同的。就像许多人一生都在读《红楼梦》,少年时读,中年时读,老年时读;顺境时读,逆境时读。每一回读,关注点不同,“知”也不同。要想“书到用时不恨少”,知书,是第一关,必得走正了走好了,才能一步步靠近去。
读书之第二境界——悟书
“悟”即理解,觉悟。“悟书”即通过阅读领会作者隐在书中的思想和感情,生出自己的见解,这是把书读活的一个重要环节,书要读要知,更要悟。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书的另一半。”一本书,一旦与读者见面,就不再是由作者一个人在说话了。作者在书中想说的,读者也许看不见悟不到;读者在书中看见的悟到的,也许是作者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一本好书的丰富内涵就是这样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
读书,思索,用“心”感悟,读者就可以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考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觉悟的过程。
读书,入书,以“身”相许,读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领悟书中所写,在别人的生活里自己也生活一遍,把书中所写,化为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体会,全身心地悟书。如此悟出来的人情世故、心灵感觉,才会来得更透彻更持久,胜过背诵千百条名言警句。
读书,交流,与“高手”过招。自己读书、悟书,终究只是一己之得,虽时有神思妙想,有时却也不免失之偏颇。与人交流读书心得,尤其是与此中高手过招,更能激发灵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自己悟得更多更深。
读书之第三境界——用书
读书的根本是用书。读书而不能用书,读再多的书亦是无用。英国有一个叫亚克敦的读书人,他一生嗜书如命,家里共有7万册藏书。亚克敦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阅读,直到66岁逝世的那年。可是,亚克敦终身没有取得创造性的成就,反被后人讥讽为“两脚书橱”。读书而不能用书,实在是让人遗憾。
有人曾问爱因斯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说:“我永远不会去记我在任何一本手册中都可能读到的东西。”有些东西不需要用心去读去记,只要会用书就行了。爱心斯坦一生成就斐然,不能不说是他善于读书更善于用书之致。
陶行知说:“遇到一本书我们必须问:你能帮助我把这件事做得好些吗?你能帮助我过一过更丰富的生活吗?”在他看来,“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
读书而不用书,一切都是没意义的事。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结果会大不一样。有的人因为读一本书改变命运,有的人读一本书没有丝毫改变。这便是用书与不用书的区别。
读书之第四境界——无书
知书,悟书,用书,说到底,都离不开书。但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在于无书。孟子早就告诫我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个人做事倘若全照着书本,这就是前人所说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读书到这样,反不如不读书了。
无书也并不是说不要书。这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在成为高手之前,他也是一招一式地苦练。待武功练到一定境界,就不再讲究一招一式。到达这种境界,天下招式尽在胸中,随心所欲,无所羁绊,此时无招胜有招。读书亦如此。胸中有足够多的书,就能到无书境界,也能此时无书胜有书。
阅读,让一个人用最快的最简单的方式了解别人的思想,感受别人的生活。读者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觉、思考、领悟一点点地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形成自己的学识、思想。每一本书都对自己有过积极的影响,但又不是具体到哪一本书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读书越多,这样的影响就越多。当读者将书上的东西化为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书的有无也就无关紧要了。日后再用到此书,也是如同己出,不必再翻原书。
读书到这样的地步,就能做到前人所说的“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了。
朱春红,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