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反面立意,即是和常规思维所指向的意义完全相反,独出心裁地去认识事物和评价事物。常规思维是守旧,反面立意是创新。在学生作文中,怎样反弹琵琶,写出新意呢?
(一)要跟上时代。1979年,峻青登上山海关,经过十年动乱,作者虎口余生。登临险关,思绪如潮,当晚彻夜难眠,有一种创作的欲望。1980年,第二次登上山海关,仍然万分激动,创作的欲望越发强烈。他准备写一篇散文,但是在立意上找不到新颖之处,无法动笔。因为从古到今,山海关的诗文太多了。有的歌颂雄关的坚不可摧,有的写雄关的战略意义,有的歌颂像雄关一样的人……如果再按这些意思写下去,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老调重弹。
直到1992年,作者看到一份文件,谈到十年动乱后,有些人产生信仰危机,并举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这使作者十分震动。这时作者“忽然思想的火花一闪”,又想起了一直活跃在记忆中的雄关,于是新的立意产生了--真正坚固的不再是雄关,而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对伟大的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作者以这个立意作为主题,写出著名的散文《雄关赋》。这样写完全跟上了时代的发展。
立意要反映时代精神,文章才会有新意。例如以“________的力量”为题写文章,有位学生写的是“见异思迁”的力量,赋予见异思迁以“见先进就学”的新含义,举了南昌卷烟厂的实例,因为南昌卷烟厂能在新形势下“见异思迁”,重金买下好技术,使原本亏损的工厂扭亏为盈。作者反弹琵琶,紧扣时代特征。
(二)要抛弃旧说。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立意高远,不同凡响。如果我们再叫你写一篇有关莲花的文章,你还是赞美莲花的高洁,这就势必落入前人的老套。有人却能摆脱前人的窠臼,由周敦颐的赞美莲花,转而赞美淤泥。描写淤泥在无人知道的水底下,默默地给美丽的荷花、给香甜的藕瓜提供养料,进而赞美了一种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这就写出了新意。
因此,当我们拿到作文题目时,为了写出新意,就要想想通常人们写这个题目是怎样立意的,我们只有确立什么意义,才能跳出原有立意的圈子。比如要我们写《冬天的雪》,我们就要知道这类文章通常是赞美雪花的洁白无瑕,赞美“瑞雪兆丰年”,如果我们再这样写势必落入前人的窠臼。这时就要想法从反面立意,比如写大雪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苦恼,写大雪的肃杀万物,冻死小鸟,摧毁树木。也可以写大雪掩盖了地面上的丑恶,设下坑坑凹凹的陷阱。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新颖别致。
(三)要反面考虑。有的作文如果按题目写下去,不可能写出新颖的东西来,这就要从反面考虑。有一个题目《这里的夜静悄悄》,如果从正面思考,是无法入手的,夜晚静悄悄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再者,写出这片寂静的夜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我们从反面考虑,就会想到在这静静的夜里会发生不平静的事情。诸如老师在静夜里批改作文,农民在静夜里给稻田放水,边防战士在巡逻放哨,护士在静里里接出一个新生命……从而写出一篇具有新意的作品来。
下面两篇同题作文,其立意是完全相反的,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样反面立意的。
《墙头草》
我家门前有一堵土墙,墙上长一排草。它们没有坚硬的茎,不像瓦松那样,无论春夏秋冬,总是笔直地立着。它们有的弯曲着,有的斜欹着,有的甚至低垂着,总是一副没精打彩的样子。
为了不失去墙上那稍高一点的位置,当东风吹来时,它们就一齐向西倒去,成了东风的俘虏;当西风吹来时,它们又一齐向东倒去,成了西风的奴隶。当严霜到来时,它们经不住考验,一个个吓得枯黄了脸,憔悴不堪的样子。
这使我想到一些人,他们没有什么气节,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自己的地位,天天猫着腰过日子,一会儿投靠这个主子,一会儿又投靠那个主子。这和墙头草又有什么两呢?
《墙头草》
我家门前有一堵土墙,墙上长一排杂草。春天,它们抽出了青青的茎,长出了青青的叶,没有过几天,墙头上就一丛青翠照人了。
这些草们,它们不要人们浇灌一滴水,也不要人们施一点肥,它们凭借着一点夜晚的雨露,凭借着坚硬墙壁中的一丝养分,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太阳晒不死它,旱天渴不死它,狂风拔不走它,雷电轰不垮它。
到了夏初的时候,它们也绽开一朵朵杂色小花,装扮一角天空,装扮我的小院,装扮我的生活,还把一丝丝香气送给我,送给你,送给他。
当暴雨袭来时,它用柔弱的身体挡住风雨,保护了墙壁,保护了庭院。
我爱墙头草,更爱像墙头草一样顽强不屈,乐于奉献的人!
这两篇同题作文,立意完全相反,第一篇贬斥墙头草的没有气节,第二篇却反面立意,赞美墙头草的坚强不屈、乐于奉献的精神。
芈夫庆,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