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体系。这种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无论是教材的设置,还是大纲的要求,都含有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挖掘,通过系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由原来的“学会”达到“会学”,从而逐渐形成学生独立探索与创新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完善,适应社会的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存在诸多弊端,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教师仍然绝对主导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考试――分数决定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对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几乎没有效果,除非是对文学、语文本身就很感兴趣的同学,否则一般的同学只能将语文当做一门待完成的学习任务。这造成了学生对于语文兴趣不足、参与度不够,更难以谈得上创新了。
二、教育内部恶性竞争,使学生沦为“记忆”工具。各级考试内容重视语文知识的考查,而忽视语文能力的检测和学生的情感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语文教学。这一现象体现在教师对本来充满灵气的一篇篇课文和名家名作。不是从整体上去把握美感.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而是把它肢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让学生反复操练.以熟能生巧的方式来达到应试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被迫地学习,课堂教学死气沉沉。
三、机械的标准答案,忽视学生的创新性。在考试的过程中.所出的试题大多是一些无争议的、可根据教学参考书来定答案的题目,这种题目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知识记忆,轻思维应变。同样,改卷者也以出题者的答案为标准.凡是不符合标准答案者皆错。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实际,教师教学只得紧扣课本。紧扣教学参考书,教给学生“标准的答案”。不敢有丝毫的差错。学生为了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也只得压抑自己的个性、创新性。这就始终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严重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某种程度而言,大部分学生的素质除了通过标准答案,就没有办法提高了。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开展语文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参与,学会学习”是学生自主性的表现。学生有了自主性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开发,才说得上创新性。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在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同时,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启发学生。语文教改应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持久的润滑剂。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学习是被动的,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学习效率低下。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挖掘思维原动力,调动思维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对问题获得认识,让他们个人自觉经历学习、思维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营造氛围,创新思维,不断开拓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寻找若干个答案或结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方式很多。如启发学生把课文的中心句或重点句,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序,组成多种不同的句子。针对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种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敞开思路,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多支持和赞赏小学生提出的一些新见解、新主意、新推理。激发他们去创造、去探索。
三、充分挖掘教材,丰富创新想象。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创新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想象的蓝天自由翱翔,碰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一是增扩续补想象。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山行》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作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续想,续写想象作文,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手绘脑绘。手绘脑绘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过程。如《黄山奇石》一文,对奇石“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文中没有插图。为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按课文描绘,用画表现出来。“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人弹琴”这三块奇石仅说了名称,没有作任何描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并将其画下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够学会迁移,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文本内容。
四、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展创新性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外活动要为学生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设施、有场地。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开展导读服务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得的知识得到印证和拓宽,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鼓励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短剧、广播站、社团等等。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短剧、广播站、社团等等,学生主动充当编辑、记者、主持人、演员、编剧、导演、策划等等的角色,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己的想法,发挥主人翁精神,创新性地学习。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已成为了当今的主旋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经常性的、难度递增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要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时间上的持之以恒、教学上的一丝不苟。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
谷米芝,教师,现居河北内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