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39616

[ 曹陵 文选 ]   

重视语感培养 提高语文素养

◇ 曹陵

   在对语言的学习活动中,语感能力强的人总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语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深层次的理解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能从整体上感知语言,准确把握其内外要义。一个人要想从听、说、读、写等活动中提高能力,就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反复诵读,夯实语感基础
   叶圣陶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语言文字。”对于语言的学习,这是一条重要的基本的途径,现在和将来都不能忽视。叶老还强调,“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诵读吟咏是训练的基础。”只有沿此途径,才能感悟到作品文质兼美的精妙,文采、文势、文脉的内蕴,才能深刻体会文章的丰富情感。诵读并非泛泛而读,要以精读、研读为主,立足课内,延伸到课外,精泛结合,勤于思索,善于思考。
   二.依纲守本,培养感悟方法
   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它内容广泛,每一篇都是语言运用的精彩范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文章,适时地引导学生揣摩文章中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段,深刻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感悟方法和形成语文能力为目标。吕叔湘先生说:“语感是总的名称。里边包括语义感,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现象的相同相异的敏感;当然还包括语音感。”教材中辨析同义词、词语色彩就是培养学生的语义感的。当对“某人很阳光”“最小说”等短语读者应产生语法感,对“粳稻”“稍息”应产生语音感,语文教师遇到诸如此类的语言现象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把握异同点和侧重点。如词义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搭配对象等。
   三.巧设情境,创设语感氛围
   一本语文教材各类文体兼备。其语言精确各呈异彩。教师在教学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程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联想和想象,力求把学生领进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中。与作者同喜同忧,达到忘我的境界。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适合这种情境教学法。在《沁园春·雪》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反复朗诵和想象把学生引进北国旷远、辽阔的绮丽雪景中,去体会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及在雪霁初晴的美好景观时的激情。在教学《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物景、处境、心境三者相融才有那样的豪言壮语和人生况味产生。为了进一步体会,教师还可要求学生用散文笔法去描绘北国风光,去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四.循情导感,发挥语感效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凡文章,总有感情蕴乎其中,训练语感须先寻其情感所在。情感藏在教材之中,靠教师引导学生去发掘。教师必须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自然的神态、抑扬顿挫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与学生共同陶醉其间,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随情节的起伏逐渐进入情感的高潮。通过训练语感达到领会文章精髓的目的。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倾注了真挚的父子之爱,教师可引导学生咀嚼文中对四次背影的细致描绘。体会离别时父亲对儿子真诚周到的关怀,进一步感受到作品中眼泪的分量与含义。
   五.广泛延伸,发展语感训练
   说到底,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是学好其它科目的前提。对它的感受力强,那么这种能力同样可以迁移到其科目的学习上去。因为各个学科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符号容易引起人的感受。如:从《江河水》中低沉的曲调、沉重的节奏、凄凉的旋律可感受到孟姜女对秦始皇的控诉,从大卫雕像的眼神、粗硬的线条可感受到他坚定、执着的追求,从足球赛场可感受到力量与智慧的较量,感受到可贵的拼搏精神和蓬勃的阳刚之气。
   六.强化实践,提高语感能力
   叶圣陶说:“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能力的提高也必须靠加强实践来保证。陶行知说:“语文即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斯涅斯也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教育的先行者都重视语言的实践,要增强语感能力必须加强实践。因此,要深入理解语言,熟练运用语言,除了在各种环境、各种实践中去选择运用以外别无他法。教师应努力谋求学生的配合,开展一些有益活动。鼓励学生讲时事,发议论,学访问,开辩论会,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情感,处处感知语言,时时积累经验,以促进灵感的迸发,最终达到提高语言能力和增强语文素养的目的。
  
   曹陵,教师,现居重庆。

重视语感培养 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