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诟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探寻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但囿于惯性思维,在创新面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许多的困惑、难题,在读完李希贵老师的书后,好像突然找到了出口和方向。
“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为让学生写出言之有物、述之有序且能正确反映生活的作文,我认为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有益读物、观察周围的事物,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学会“采蜜”
蜜蜂酿蜜,首先要在百花丛中采蜜。同样,学生要写出好的文章,也要学会从多彩的生活中和浩淼的书海中“采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写什么”的问题。日常教学中,笔者常从语言、材料、观点三方面采集、积累材料。
(一)语言方面是文章的血肉。要善于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生动的语言并把它们分门别类地记在笔记本上或制成小卡片或指导学生做好读书批注,并把一些精美的词句段落积累并记诵。
(二)材料是支撑文章的骨架。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就成为文章写作的素材。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以随笔的形式及时记录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三)观点是文章的灵魂。作文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说明学生思想认识肤浅。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并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采蜜”是为了酿蜜。在“采”的基础上,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指导学生“酿蜜”的方法。所谓联想就是由眼前事物想到性质或形式上不在眼前的相关、相反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学生思维腾飞的翅膀。
(一)从生活到书本的联想
中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足,但书本知识较多。作为教师我们应指导学生在积累生活知识的同时进行阅读积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开拓思路,充分调集写作素材,从教材中直接取材。如写:“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之类的文章就可以联想到《伤仲永》一文的例子,选取其中的名句使用。
(二)从历史到现实的联想
历史与现实常常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学生历史知识丰富了,将现实与历史通过联想沟通,用历史佐证,那么我们的写作素材就会信手拈来,有许多材料作文常常提供一个历史典故或历史现象,要求作者联系实际作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历史现象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明确命题。如《卖油翁》的故事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学无止境的道理。进行联想,首先要找好联想点,也就是从眼前的人和事物想到不在眼前的人和事物,找出他(它)们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其次,联想要合乎情理,不能随主观愿望,不顾客观事实去想。
二.做学生写作源头的引水人
情感是写作的动力,是认识的催化剂。学生在作文中积极而浓厚的兴趣、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准确而生动的表达,靠的是真挚的情感。如果缺乏情感的牵引和写作诱因,学生的心理就会像一潭死水,是不会写出热情奔放、生动活泼的好文章的。
(一)创设环境,熏陶情感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情感是火种,是导体。因此,教师要首先投入感情,与学生交朋友,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让自己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把作文过程当作不断探索而又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其次,要创造良好的班风、学风,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写作氛围中,如进行讲演比赛、作文比赛,开展日记交流、心得交流,办手抄小报、作文展览等活动,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熏陶情感。另外实践是形成情感的基础。学生进行作文实践包括生活和写作实践两种。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积累材料。
(二)导语点拨、激发情感
在写作前,教师要设置一定的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唤起学生心理的波动,达到心理亢奋,产生写作欲望。如指导习作《可爱的家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到我们的家乡来,我们要自豪地告诉他们什么呢?现在,我们把它写出来好吗?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发出了优美的心底颤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犹如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曙光和方向,也给了我探索和追求的勇气,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将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寻找到自己的理想。
丁兆秀,教师,现居山东胶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