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长期在农村教书的语文教师,教学上讲不出高深的缜密的大道理,那么,就讲些自己教学路上所遇见的点滴的“小石子”,以便向专家、同行请教,或共同探讨。
第一颗“小石子”:那是2010学年第二学期宁波市南三县语文八年级(下)期末考试中的一道试题,《满井游记》里这一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中,“乍”字答案解释为:“突然”。我认为这一答案做得太紧(抠)了。当然,这次考试中我的学生成绩平均分比别人低了。
这里的“乍”字我认为可以解释为:“初”“始”“刚刚”或“突然”,即可与“波色乍明”的“乍”同义。在平时的新课教学中,我曾问同事关于这一问题,请他们说说是否有什么不妥,他们也讲不出什么理由来。可恨教科书中没注解,我曾认为教科书在解释上承前省略,因为“波色乍明”的“乍”在教科书中有解释。《教师教学用书》中参考译文倒解释为“突然”。
认同我的观点的有,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初中文言文全解与赏析》,主编是宋一璋。还有百度百科及百度字典。
当然,我还一有机会就去请教,曾向宁波大学的训诂学教授请教,他们当时也没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
希前辈或同行能给我指点。
第二颗“小石子”:《沁园春·雪》中几个修辞的探讨。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互文、对偶的修辞,这没什么问题。那么有没有用到夸张的修辞?我认为没用。因为在北国雪景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真真实实地存在着,不存在夸张成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这也没什么问题。我认为还用到了拟物的修辞,而不是拟人。原句翻译一下:山像银白色的蛇一样在舞动(飞舞),高原像白色的大象在奔驰。显然,句意中把山、原没有生命的意象写成了有生命的动物了。
类似的例子,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衔”与“吞”都是动词,可以表示人或动物的动作。根据文意,作者是将"洞庭一湖"拟为动物。巍巍群山,能"衔"住,滚滚长江,能“吞”吐,可见“八百里洞庭”之阔大,气势之宏伟。
“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这是显然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整个句子没有用夸张的修辞。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因为句中没有进行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所以句子没有用夸张的修辞。
第三颗“小石子”: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这里“以”的解释有两种意见:①认为;②因为。似乎都讲得通。细细斟酌,我认为选“因为”之意较妥当。理由:“卑鄙”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未出仕时的诸葛亮是布衣,“躬耕于南阳”,身份地位确实低微,这是客观的存在。先帝刘备不用对此再进行主观判断,没有对此进行主观判断的必要。
第四颗“小石子”:《范进中举》中,第一段第三行,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累”的读音,①lěi指牵连、牵累。②lèi指使劳累、使疲劳。根据上下文,丈人胡屠户被“这现世宝”女婿范进拖累了,比较妥当。
这一课第八段,“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抹”的读音,①mā指用手按着并向下移动,百度词典中解释相当于“捋、拉、推”;②mǒ擦,来回“擦”、“揉”。我再请教了其他教师,从习惯上大多教师认为读mǒ,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考虑,就读mǒ。
希大家能给予我解释、指导。
袁雪蕾,教师,现居浙江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