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的变通技巧,是一种高层次的提升作文的方式,它能够让写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自己现有的材料,创作出优秀的作文。将这种技法应用于考场作文,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本节课就从这一角度,探索变通技巧应用于中考作文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规律。
一.选取作文,转换写法
1.学生作文入手,揭示“变通”前提
师:这里有两篇作文《爱,有时很简单》和《走出校园》,都出自于我们班同学之手。比较一下,这两篇作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齐)素材一样。
师:只有素材一样吗?那么素材所揭示的主旨呢?
生:(齐)主旨也是一样的。
师:对了。那么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生: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细节描写中的话语,行文的格式均不同。
师:概括得很好,文章开头结尾不一样,例文一用了小标题,例文二则没有,两文的语言和细节也不相同。
师:这两个题目相差那么大,素材为何可以通用呢?
生:因为“走出校园”的范围十分广,可以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只要是走出校园后的所见所闻都是可以选用的。而且“爱,有时很简单”可以描写爱,“走出校园”也可以描写爱,所以两个题目能用一个素材。
师:那我们总结一下,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材多用”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生:(出示投影)审题、选材。
师:(出示投影)审题:审清要求扣题眼 确定方向明主题
选材:分析素材细别类 对题选择不盲目
师:那例文二的作者是如何化用例文一的素材的呢?
生:修改开头结尾,点题。
师:为什么要修改开头结尾呢?
生:因为例文一的开头结尾是为了点“爱,有时很简单”的题,必须要修改。
师:好,那么由此我们又有两个启示:(出示投影)
提炼:掐头去尾留主体 点题字眼全舍弃
行文:开头结尾多点题 按需舍取不强求
2.探讨交流思路,探索“变通”方法
师:若将题目改为“_____的味道”,例文一的素材能否适用,若能,应该怎么写?
生:可以把题目换成“爱的味道”,我认为可以通过写夫妻间那浓郁的爱表现主题,文章内容大致不变,开头结尾处点题。我从天地隔绝的爱中嗅到爱的味道。
师:很好,“爱的味道”,直接用例文一就可以了。还有吗?
生:文章突显的是舅母对舅舅深切的思念,因此题目可改为“思念的味道”;此外,通常去墓园时总会带上鲜花,也可以花命名,如“丁香的味道”,因为丁香的花语是怀念、珍惜;也可以用季节命名,清明节是春天,于是可命名为“春天的味道”,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师:太好了,“思念”、“丁香”花语,“春天”,这样写很有新意。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还可以写“风的味道”,写舅母拭擦墓碑时,风在诉说舅舅对舅妈的思念。
师:“风的味道”,挺好的。那么,老师也写了两段下水作文,跟大家分享。(出示投影)
“爱的味道”(变通例文一)
开头设计:有些人逝去了却依旧鲜活,有种味道消失了却萦绕心间……
第三节第一段末尾:还能嗅到她那忧伤后的甜蜜味道。
结尾:微凉的空气中,我竟嗅到了爱的味道。
“思念的味道”(变通例文二)
开头设计:天与地隔开的是肉体,但思念的味道却能穿越鸿沟,慰藉孤独……
结尾:淡淡的烟香在空气中氤氲,弥散开去,渐渐化作或悲或喜、亦苦亦甜的思念,飘向天的那一方。
师:我们回顾一下刚刚学过的内容,要变通作文,我们需要怎么做?
生:审题、选材、提炼、行文。
师:对,我们在变通作文时,一定要遵循这样的步骤来做。(出示投影)
生:(齐)多阅读,多积累,多整理,仔细审清题意,适时化用变通,必能事半功倍。切忌生搬硬套!
二.分组创作,把握技巧
师:下面我们来分组活动。老师手中有八个签,每个签上写了一个作文题目和相关要求,请每组组长抽签。这八个签写了三组题目,请同学们以这篇满分作文为素材(见附录),变通作文。比一比,看哪一组的作文变通得最好。(15分钟创作交流)
师: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给同学们的是深圳近5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下面我们从08年中考作文题目“幸福的颜色”开始。
生:幸福的颜色是黑色。因为要与颜色有关,所以我们在文中抓住有关颜色的物品,有伞、阳光和影子。我们选了影子,它的黑是母亲为了孩子不被太阳晒牺牲自我,黑能吸收所有的光,它宽容、博大、无私,和母爱契合,因此我们认为幸福是母爱无私奉献的黑色。
师:“黑色”很有创意,这个小组抓住了“影子”的特点。
生:我们组觉得幸福的颜色是金色的。因为原文中有很多地方都出现太阳,而且写陌生人之间的关爱。一位好心人为一对母女撑伞,是因为太阳而出现这一幕的,所以幸福的颜色是金色的。
师:不错。不过相对前一组而言,哪个更有创意?
生:黑色。
师:好。这个题目和我们写的哪个题目很相似?
生:“_____的味道”。
师:对,那么面对这一类的题目,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题眼,关键词。
师:对,但是文章中本身有没有这些词语?
生:没有,根据素材创造。
师:我们应该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素材中的信息点,让两者相关。所以,老师总结如下。(出示投影)
总结:活用素材,提炼创造信息。
即在素材中寻找、提炼出与题目相契合的信息,变通使用。
师:好,我们看下一个题目,深圳07年中考作文题:“想起了____”。
生:经过小组讨论,可看出这件事发生的地点是车站,于是我们的题目为“想起了那个无言的车站”,通过在车站发生的一切来突显主题,那一切都是无言的,他们用行动来为爱撑起一片天。开头改为:“九月,阳光迈着碎步走向我们,柳条在风中摇曳,落入红尘,坠入梦乡,想起了那个无言的车站。”把结尾的6—8段全部删掉,改为:“看着那个无言的车站,时光会见证他们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那美丽的影子,演绎着一切优美得能穿越指间的电影,耳畔有遥远的童谣,析出时光的叹息,和无言的车站。于是,终会想起你,留存,当记忆再次鲜活,会用心一页页的读过,不曾忘记。”
师:很有特点,开头结尾也很优美。
生:我们组的题目是《想起了阳光中的那把伞》,开头描写雨中的伞,即现实中的伞,可以为人遮风挡雨,再把第5段以后的内容去掉,写无形的伞,就是父母给我们的保护伞,令人感到安全与温暖。第二个是《想起了小时候》,也是把第5段以后的内容去掉,写我看到这对母女的行为,而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呵护。母女的行为略写。
师:不错。还有一组呢?
生:我们组写的题目是:想起了那爱的烙印。观察全文,我们发现了 “影子”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于是想到以此为切入点。开头是:“天亮了,阳光从窗外漫进来,眼珠子里撒满了阳光的热情,指间的阳光在舞动着,影子搭在床边,跳动、跳动,想起了……”接着连接素材主体。
师:爱的烙印,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好。把影子比作爱的烙印,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化用了素材中的信息。
师:那么从这一组题目,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生:“想起”
师:对,“想起”说明这篇文章是……
生:回忆。
师:既然是回忆,说明在时间上必须由现实到回忆,再由回忆到现实,现实与回忆形成对比或衬托。那么我们需要添加的是……
生:现实,还有过渡。
师:对了。也就是说,我们遇到类似有时间限制的题目,如“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记忆中的 _____ ”、“曾经”、“逝去的童年”等等,都必须注意现实到回忆的过渡。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出示投影)
总结:巧妙过渡,创设素材环境。
即审清题目要求,巧妙过渡,保持素材的时空环境与题目要求的环境一致。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作文题目,这个题目是最难的,看大家写得怎样。
深圳09年中考作文题:“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
生:我的开头是:“向日葵因为看到了太阳,而找到了旋转的方向,我因为那一刹那,而找到了前行的方向。”中间部分取②—④段,第②段只保留到“我无奈的叹了一口气”。从“我不禁触动了一下”,联系到自己的母亲,虽然自己学习很累,但是母亲更累,初三一年来,母亲为自己无私付出,而自己却没有好好珍惜,与前文形成了一个对比。结尾:“阳光柔柔的,如薄雾般轻洒下来,到处都是淡淡的金黄色,迷幻而绚烂,空气中弥漫浓郁的爱的芬芳,沁人心脾,甜甜的,回头,我的身后一直都是你,我的母亲。”
生:我想把撑伞的人设计成我自己。开头不变,因为都有“发现”一词,所以我只修改最后一句,主体部分不变。后文中写自己看到撑伞的人突然醒悟,原来我也是那么些人,我才发现。结尾:“蓦的,我看见,一把伞撑起了整个世界,而我,会是那撑伞的人。”
师:很有意思,前一位同学将自己对母亲的不理解,和素材中母女的感情形成对比,由此获得惊醒。后一位同学把自己变成了撑伞者,发现自己的善良。
生:我设想自己就是那位好心人,从第5段开始,写“一股莫名的力量促使我走了过去,轻轻的站在那位母亲的左边,用自己最爱的伞替母女顶住头顶的天。”我的开头是 “我始终迷惑在象牙塔内,彷徨无助,不知自己的追求,也不知自己能干什么,在若有若失之中,时间逝去了,不曾等我一会儿。”结尾是“其实我不必困惑,象牙塔之外有爱我的父母,象牙塔之内是鼓励我的朋友,那逝去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师:这一组同学很活跃。这位同学说,自己迷惑和彷徨,因这对母女和陌生人的提醒,而发现自己身处的是快乐世界。
生:我想以母爱为主题。以前我一直忽视了母亲,一直以为母爱是习以为常的,通过这件事,突然感受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围绕在我身边。我刹那间发现了这种潜伏在身边很久的爱。我的开头是“也许母亲就像一颗糖,在嘴中久了,也就习惯地无味了,只是,她一直在悄悄的融化。如果有一种颜色,代表幸福,那一定是母亲微笑时泛出的光,那光温和得可以穿透灵魂”。结尾是“母亲的爱,一直都在,就像那夏天的风,把心绪吹得平静。只是刚刚,才发现自己,一直都被爱笼罩着……”
师:也挺不错的。有同学补充。
生:因为题目是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所以要注意发现的过程,要有前后态度的转变。我的想法就是把“照顾外婆”这件事写的更加抱怨一点,然后看见了一个陌生人为母子撑伞,在这之中发现了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处处存在的,从而明白应该要更加的爱外婆。我的转变,由不懂关爱外婆到懂得关爱外婆。
师:将母亲变为了外婆,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我觉得这个题目照搬这个素材,不大好写。我的构思是,我在车站等车,准备去照顾外婆,途中的等待和天气的酷热让我很烦躁。后来看见母女间遮挡太阳,这般爱的表现,让我刹那间发现,原来爱就是为亲人无私的付出。这样可以尽量的化用素材。从选文的第5段开始,后面的陌生人撑伞删去,换上点题、抒情的结尾。下面是我的开头结尾:“一瞬间,也许只是风刮过脸颊的短暂感触,也足以使我清醒。就这样的,急速的把自己从迷糊中拉回,原来我也可以如此地去爱人,哪怕道路冗长,刹那间的发现,便已足够。”“汗水被扯出风的痕迹,挥洒在炙热的柏油路上。刹那间,我发现了,发现了尽管自己是如此的不情愿,但我终究还是去了,正因我是跟着感觉与爱而去。也许,这就是我,一个肯将爱去温热别人的我。爱人的我,不是刹那间的存在,在心底早已留下它深刻的印记。只是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
师:和刚刚那位同学一样,用了素材中“我”去看外婆这个情节。那么从这个题目,我们又能发现什么呢?
生:素材的侧重点转移。
生:注意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师:对,按照这个题目的要求,很明显要以什么为重点?
生:心理活动。
师:我们要用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自己的变化,所以这个题目要求行文的重点应该放在心理活动描写上。那么这个素材我们就应该略写。所以,我们又发现了一条规律:(出示投影)
总结:详略得当,灵活变换角度。
即按照题目的变化,主旨的需求,重新编排材料详略,灵活驾驭素材,真正为我所用。
师:我们回顾一下,写了三组作文题目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出示投影)
生:找关键词,开头结尾点题。
活用素材,提炼创造信息。
巧妙过渡,创设素材环境。
详略得当,灵活变换角度。
师:我们在运用素材时候一定要多用自己身边的素材,要符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且在行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倾注我们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真正写出好的作文。老师再送给大家两句话:举一反三灵活变通,胸有丘壑点墨成金。
师:其实中考作文并不可怕,你们刚刚写的题目都是深圳中考作文题,但是我们就用一个素材就“灭”了三年的中考题,这里还有两个,其实05年的中考题大家也写了,就是“_____的味道”。很简单,对不对?06年的中考作文题目是“让_____走进心灵”。(出示投影)
生:“让爱走进心灵”
师:你看,考场作文一点都不可怕,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像这篇满分作文,我曾私下找这位作者聊过,让我们听听她怎么说。
生:(满分作文作者)其实这个素材是以前上课听老师说的,他自己在等车时看到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挡太阳并为之感动,于是我印象深刻,又想起过去写过类似的文章,是关于父亲骑自行车为我挡风的,这两个素材有共通之处,而这次考试的作文题是“走出校园”,也就是校园以外的生活都可以写,于是我便化用了这个素材。
师:由此可见,用好变通的方法,对于突破中考作文的大关,我们可以满怀信心。
总之,在探索如何更好的创作考场作文的道路上,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费尽心血。应该说,“变通”不失为一种易于学习掌控的方法。树立“变通”的意识,把握“变通”的技巧,培养“变通”的能力,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素材的优势,胸有成竹的走上考场,赢得肯定。不过,正如这节课结尾所说,不论多好的作文创作方法都要以写作者“胸中有丘壑”为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才是提升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
江菲菲,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