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39569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策略指导

◇ 谢志华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原本以印刷品为基础的“文本”阅读,越来越让位于直观、生动的“图形”阅读。农村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缺乏阅读时间,能够做到每天阅读二十分钟的学生还不到一半,难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而且今天做了笔记,明天不知到哪去寻找。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本身。中学生的年龄在十几岁左右,正是思想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的阅读动机复杂,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是环境因素。社会消费文化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日益退化,由此带来了阅读能力的退化。另外,家庭的影响则更直接,父母的文化素质、态度、氛围、职业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笔者认为,在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中,应采取如下的指导策略。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指导作用
   (1)指导阅读目标,培养读书兴趣
   要确定一个阶段课外阅读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目标,不同阶段又有近期目标,也有长远目标。这样,可以规范课外阅读行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检测。例如根据能力大小每日读10至20页,把计划页数与实际页数按日期一日一清填好,一个月下来400至600页的书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读完。在开始阶段,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字优美的册子,如郑渊洁童话、杨红缨童话、冰心文集、叶圣陶文集和《老人与海》、《园丁集》《飞鸟集》等小册子之类的,学生很快能读完。学生品尝到了读书的成就感,产生了亲切感,这样降低心理压力的策略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2)指导阅读笔记,强化阅读能力
   每人一本笔记。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叶圣陶说过,阅读时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肤泛;写下来就非有条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做读书笔记、读书札记,掌握批注摘录、制作卡片摘录名言警句和成语典故、梗概提纲、简短书评乃至心得体会。
   (3)指导阅读讨论,提高审美水平
   定期或不定期选取学生就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的读书笔记是进行交流的基础。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各抒己见,在唇枪舌剑的冲突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在交流会上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邀请嘉宾。如在探讨“行星”问题时,特邀了科学老师解读新的行星定义,文理交叉渗透,更有利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在讨论中是平等的一员,尊重每个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保护学生阅读自尊,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相互合作。
   二.学校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源
   特级教师张华民谈阅读时说:“应该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我一直是每周拿出两个课时来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读……光靠课本是不行的。”学校要有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并定时向学生开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班级建立小书库,在某些学校已成为可借鉴的方式。积极和家长进行联系沟通,为学生订阅合适健康的书刊。呼吁社会捐建农村留守儿童图书室。我们特别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要让那些在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没有书籍就会感到精神生活很贫乏的儿童,以及那些在学习上遇到严重困难的儿童,拥有丰富的个人藏书。
   三.家庭建立良好的读书氛围
   学生是否生在书香人家,对学生是否爱阅读产生的影响很大。农村家长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也应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多陪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兴趣。如果家长总是忙于工作、看电视、打牌、上网,就很难收获“身教”的效果。一家长曾有一例:儿子说崇拜诸葛亮,家长趁机诱导:《三国演义》中有“三绝”,诸葛亮是“智绝”,还有两绝是谁?儿子一下来了兴趣,家长给描述了“义绝”关羽、“奸绝”曹操的各种传奇故事,儿子当场强烈要求看此书。要指出的是,最好要有读书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书本内容。家长引导和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保证学生每天的读书时间,这样效果一般较佳。
   课外阅读对学生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要形成开放的学习领域,那么课外阅读就是有利于语文课堂形成开放的学习领域。恰当地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阅读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健康的生存和发展。
  
   谢志华,教师,现居浙江建德。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策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