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6期 ID: 135853

[ 冯大海 文选 ]   

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举隅

◇ 冯大海

  实施新课程,老师们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了。尽管在培训会上听了诸多专家的报告,这“性”那“性”地抄了一大堆笔记,但在实践层面,老师们仍然是一头雾水,找不着北。按照专家的理论,大家在课堂内外竭力地向那些“性”靠拢,几次活动下来,倒也热热闹闹,生成了一些东西,但就整个课的形态和过程来看,却是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那些“性”,诸如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等似乎都有了,却唯独缺少语文性。也许从长远来看,它最终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这样那样的熏陶作用,但对于学生当前语文水平的提高,其作用并不大。如此下去,语文学习“少慢差费”的状况何时才能改变?
  我也曾为此焦虑过(那时尚在学校任教),并为突破这个难点做过一些艰苦的探索。自己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致力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取得了一点进展,现不揣浅陋,摘录几个片断以就教于大家。
  
  荡起金色的小舟
  
  到哪里去找作文“下锅的米”?这一直是我心中最大的苦恼。
  每逢作文课,多数学生总是抓耳挠腮,挤不出多少字来,即便写成了,也是空洞无物,废话连篇。无奈之际,我花了很大的功夫让学生学习虚构,甚至搬出了鲁迅先生的“杂凑法”,让学生将“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式的作文“拼凑”出来,当时也的确收到了一些效果,但这样做却助长了学生的浮华文风,乱编造、伪情感一时泛滥成灾(好的写作经验超越了一定的阶段就会适得其反)。
  路在何方?我苦苦寻觅着。
  一晃,第一个学期差不多过了一半,离期中考试也为期不远了,往常这个时候一般都要复习一周,以增加考试的保险系数。但这次我没有这样做,而是冒了一次险,将学生带到了荆江大堤开展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这次活动不是以往的踏青、采风,浮光掠影地玩一阵就回来,而是深入到荆江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去触摸、去寻找、去感悟。当然,也带有玩的成分——“沙雕组”玩沙、“大堤组”找虫、“荆江组”荡舟(限定在特定的水域,且有安全员相随)……小组活动结束,大家索性聚在一起变着法子玩。
  这次活动的成效是在一周之后的期中考试中得到验证的。也许是巧合,这次考试的作文题竟然是“我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拿到了评阅后的试卷,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那些率真之作是我以往很少见到的,其中的一篇文章居然获得了满分:
  我们坐在一叶金色的小舟里,在长江边上荡起了双桨。
  秋天的荆江失去了夏日的激情,江流缓慢,一路轻歌而去。我们把手沿船舷伸进水里,使劲击打起的浪花很快就被江水吞没——在这巨大的水面上是荡不开涟漪的,它可不是你家门前的小池塘。江心的沙洲将江水一分为二,乘势扩大自己的地盘。留下我们足印的河床此时成了沙鸥的乐园,一遇路过的航船,它们便“腾”地飞起,在船尾追逐着翻滚的浪花。高耸的长江矶头更加雄伟,它挺起胸膛,时刻准备迎击汹涌的江潮——虽然江潮并不存在。远处的长江大桥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飞架在荆江南北。那高高的桥塔上密布的钢索,远远看去,就像一架巨大的竖琴。我突发奇想:要是生出翅膀飞上去弹它一曲,那可是载入史册的壮举啊!
  …………
  船靠岸的时候,突然有人大喊:“冯老师打滚了!”,抬头一看,果然是冯老师在大堤上翻滚!嗬嗬,大家都跟着在堤上往下翻滚起来,我们赶紧跳上岸,加入了翻滚的行列,与大地进行着最亲密的接触……
  啊,好一幅师生共乐图!
  尝到了甜头,以后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成了大家的节日,大家无不踊跃参加。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缓解了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窘境,初步矫正了任意编造或克隆他人作品的恶习。
  金色的小舟一旦驶向生活的彼岸,写作就找到了真正的源头活水。
  乘着歌声的翅膀
  写了一段时间的作文,也出现了一些佳作,但流水账式的叙述还是为数不少。怎样提升学生作文的文采,成了我新的苦恼。
  适逢邮局征订报刊,我按照目录推荐了许多有助于中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作文杂志,但应者寥寥,他们大多喜欢购买流行杂志,唱通俗歌曲。受超女影响,班上的歌迷增加了不少,一下课,教室里总有人哼哼唱唱,那些“酷一族”还随着MP3的音乐摇头晃脑。一次上课,竟然有人传阅《流行歌曲》。收缴后翻开细细一看,想不到自己竟也沉醉其中了,这些流行歌曲不就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吗?它反映了当下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个念头油然而生:何不让他们在传唱中积累这些优美的歌词?于是,以“乘着歌声的翅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在班上展开。我让他们在唱流行歌曲的时候,注意研究歌词的结构,揣摩歌词的妙处,看有无借鉴之处。在我的引导下,大家竟对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大家发现:如果把切合文章内容的歌词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同学们还发现了五种引用歌词的方法:一是放在文章的眼睛上——直接选用歌词入题,往往精粹凝炼,顾盼神飞;二是放在文章的开头处,容易造成一种抒情氛围,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三是放在文章的转承处,能使文章从平淡中生出一片波澜,转出一份惊喜;四是用在文章的结尾处,让它成为点睛之笔,不仅可以升华格调,还能避免抒情议论空洞的毛病,获得文情并茂的效果;五是放在文章的线索上,串起有关的生活素材,成为文章起承转合之处独具魅力的语言,使文章平添风采。
  歌词积累多了,就会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如鲁媛同学的《我真想把这座酒楼炸平》揭露“药膳酒楼”里的腐败现象时,就写了这样一段:
  酒楼内的“音乐会”还在继续,一位“歌手”唱得好投入:“……回到家里还照样推碾子拉磨。闭上眼睛就睡吧,张开嘴巴就喝,迷迷登登上山,稀里糊涂过河……”
  文章后面交待:这位“歌手”就是住在隔壁的“王叔叔”,系“税务稽查人员”。这段歌词作为这位特殊“歌手”的心灵自供词该是多么恰当啊!倘若直接描绘,不知道要花费多少笔墨。
  又如邵燕妮同学的《爸爸的歌声》中的首尾两段: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前赴后继跟党走,党的教导记心头……”听,爸爸又唱起了他最喜欢的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一听这歌,我就知道,爸爸又要出差了。出去多长时间?那可说不准,短则几天,多则数月,反正,案子没理出头绪,罪犯没有缉拿归案,他就难得落屋。最近几年,真够他忙活的,追逃、缉毒、扫黄、打拐、除黑……这些就构成了我爸爸的全部生活。最近,他和他的战友们又投入到“严打”斗争中去了。
  …………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爸爸在底下唱了起来,歌声高亢、激越,在派出所上空久久回旋、回旋。
  这篇习作以歌声起,以歌声结,线索清晰,结构完整。歌词的出现,自然熨贴,不着斧痕,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乘着歌声的翅膀,同学们的写作水平翱翔在一个新的高度。
  
  张开文化的风帆
  
  如何增加学生习作的文化含量,摆脱浅薄低俗,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
  我曾借助每周一节的“文学欣赏课”指导他们研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但收效甚微。他们对书中的历史典故兴趣盎然,却对作者的诸多感触尤其是那些议论性的文字看不进去,而这恰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能不能就近组织一点课程资源,拉近他们与文化的距离呢?我想到了可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那不是近在身边的文化宝库吗?经过一番准备,“探寻荆楚遗迹,学写文化散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张开了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