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一个文本或某一单元内容的“用”,我的体会是教师应该学会从四个角度读文本:一是站在教师自身角度读,凭借自己的学识阅历理解把握文本,保证传授知识的正确性;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读,确定学生的学习疑问点;三是站在教科书编者的角度读,把握单元设计意图及教学重难点;四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读,知人论世,沉淀人文精华。这“四读”实际上是多角度的多重对话,是不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细致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摸索和实践中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和巨大的收获。
人教版高中课程语文(必修4)的第三单元有五篇文章。依次是第8课鲁迅的《拿来主义》,第9课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10课短文三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热爱生命》,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的《信条》)。面对这个单元内容,我反复想的问题是怎样将这5篇课文变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询问过一些上过这个单元的老师是怎样处理的,得到的答案无非是鲁迅的文章就讲一讲吧,剩下的那几篇外国文章呢,让学生自己阅读一下或老师简单提提就算了。我不愿意这样粗线条的“用教材”,觉得这样用,太蜻蜓点水,极大地浪费了教材,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这样写道:“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怎样才能让学生深思,让学生清醒,让学生不仅能感受还能掌握住这种向上的思想冲击力量呢?反复考虑后,我实施了科学巧用这个单元教材的过程:
(一)第8课鲁迅的《拿来主义》,顾及到要解决“写作时代背景较远,鲁迅语言含蓄犀利,比喻论证的方法必须学会”这三个有难度的问题,对此文采用在老师“导”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二)将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10课的《热爱生命》和《信条》三篇课文变成三个课外合作性研究和课堂展示成果的课题。具体步骤是:
1.学生提前两周开始课题的合作性研究学习。
2.每个学习小组都必须完成这三个课题的课外合作性研究学习,学习成果要用ppt课件的形式展示。
3.上讲台来展示成果的,可以是一位同学,也可以是两位,但每个小组的三个课题必须由不同的学生完成展示任务。
4.每节课安排4个小组完成同专题的展示任务,每个专题展示时间不超过8分钟。4个小组展示结束后由老师当堂做详细评点。
5.每班用六节语文课时间完成8个小组共24个ppt课件的展示。前面学习小组展示过的内容,后来的小组不能重复再讲,越到后面越有挑战性。
6.展示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写一篇关于语文合作性学习的心得体会。
(三)每位学生自学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写一篇题为《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议论文。
在这次学生合作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坐在讲台下足足听了18节(教3个班)学生展示课,最大的体会是:只要我们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他们就会绽放光彩。听课时,我常常被学生的展示感动得热泪盈眶。学生选择的“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四川汶川大地震那震撼人心的故事和图片,古代二十四孝的经典故事,伟人们的警世名言,学生原创的孝顺父母的漫画宣传……都让我看到学生对“无私大爱”“父母之爱”“热爱生命”“人生信条”最真切的理解,而在展示中必不可少的“我思我悟”环节上学生的真情告白,我敢断言没有哪一位教师居高临下的谆谆教导能胜得过此时学生们这发自肺腑的真实感言。我对学生们说:“我为你们的思想成长和能力提高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
高一(30)班第4小组上来展示合作性学习成果的是吴荻和殷剑昆同学,他们的课件标题是“亲爱的父母,我们拿什么来报答你”。这两位学生从“父母的话”说到“父母的爱”再说到“汶川大地震中的父母”最后说到“报答父母”,在后面的“我思我悟”环节中,吴荻同学展示的是她自己写的一篇小短文:
说不出的“我爱你”
我们的谈话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饭桌上。
你似乎真的很忙,几天见不了你几次,我真怕,有一天我们不再说话了。
有一天你说,怎么有母亲节、妇女节,就是没有父亲节呢。
我说,有啊。
你两眼放光:那……
我又说,国内不过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为了安慰一下你们这些做爸爸的嘛。
你立刻就神情黯淡了。
我看着你第一次觉得自己会心痛。爸,原谅我一直没有好好给你过父亲节。
上网,看到很多网站开始宣传父亲节了。
我叫你看。
你说,有什么好看的,就只是网上在传,哪像母亲节啊,热火朝天的。
你很介意对吗?你很介意的吧。
你很介意,你也很希望,我这个做女儿的,能给你过一个父亲节,哪怕只有我俩。
饭桌上,我说,今天好像是父亲节。你突然热切地看着我。我知道你在等什么。“父亲节快乐!”我始终没说出口。
又上网,看到网站上宣传得更厉害了。我便更觉得愧疚。我竟然没有勇气和你说“父亲节快乐”。但是我记得你的温度,你的冷笑话,你偏胖的身躯,照片上你曾经俊朗的脸庞……可能,因为有了我,你变老的速度加快了。你很想和我找共同话题。这一切,我都知道。
你去关注电影和游戏的消息。虽然你总是张冠李戴。但我明白了,也意会了,可我仍然没有勇气和你说谢谢。
我不是好女儿!
爸,原谅我始终没有对你说“我爱你”。
父亲节,我想请你吃顿饭,我想和你好好聊天。我最想和你说:“亲爱的爸爸,父亲节快乐!”
——谨以此,致我的父亲。致天下的父母。
你们辛苦了!
学生们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文本,拓展文本,对文本作出具有个性的阅读反应。没有哪种教育言论能比得上学生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心甘情愿的反思更具有震撼力。
这种合作性研究学习到底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学生能否接受?在学生的“语文合作性学习心得体会”周记中我寻找到了答案,找到了继续这样做的动力。杨瑜同学的《关于语文合作性学习的所思所感》是这样写的:
上周,我们开始了第三单元的三个专题的合作性语文学习,由同学们自己寻找资料、制作课件,再由学习小组的代表上讲台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可以说在这么多年的语文学习中,这样自主创新的学习活动,我还是第一次经历。
上网搜集资料,这对我们经常上网的同学来说是一件很简单很平常的事情,可是由于临近考试复习,时间很紧,因此我不可能一个网站接着一个网站地仔细看。只能将相关内容全部复制下来,再进行阅读筛选工作。我和陈赟洋等同学一起合作“热爱生命”这个课题,一起讨论,在决定选用材料的时候,我们意见各不相同。我们面临协调,甚至有人需要作出必要的让步,才能继续我们的合作。对于90后的孩子来说,都或多或少的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不愿接纳他人的意见,合作精神较弱。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们彼此理解对方的观点,尽量减少不愉快和摩擦,达成一致,为合作的继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