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6期 ID: 135856

  

作文技术教学内涵辨正

◇ 赵东阳 王春梅

  时下,谈作文技术教学,可能不合时宜,也可能与许多同仁的见解相抵触。尤其是在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对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的深度反思下,经过语文界众多学者专家的努力,语文学科性质最终被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界同仁大都举着叶圣陶先生1924年的语录:“我们不能只思考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的问题”①,奢论作文的人文精神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而耻言作文技术教学。其实,这并非叶圣陶先生完整的表述,之前还有半句:“我们自己去思索关于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有所解悟,自然每逢写作,无不如愿了。”从叶圣陶先生的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意在于警醒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要忽视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但并没有说作文教学是不要作文技术的教学。张志公先生在1962年针对当时的作文教学现状及作文技术的教学就曾予以强调:“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指导‘写什么’这方面花的力气比较多,而在指导‘怎么写’这方面花的力气太少。”②
  目前作文教学领域排斥“作文技术教学”之论,颇有让人无可辩驳之势,因为这种观点论之有纲——作文如做人,言之有据——名人经验。
  
  一、排斥“作文技术教学”的“纲”与“据”
  
  1.作文如做人
  “欲学作文先学做人”、“文即是人,人即是文”,这是《新语文写作》的作文理念。《新语文写作》总策划、广西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李人凡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访谈时说:“写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状态,‘立人’、‘立言’是相统一的。作文是一种生命运动,是一种对话活动,是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③《新语文写作》的编写者认为:写作教育,尤其基础教育中对少年儿童的写作教育,被当成了一种技法,当成了一种调遣语言文字的技术操练,与精神无涉,写作教育极少被放在“立人”的高度去理解,去考察,去实施。目前市场上作文类图书虽然铺天盖地,但都不外乎优秀作文选、状元作文选之类的选编型,真正契合新课标理念的原创性作文指导书十分稀缺。于是,就有了集上海、江苏等地几十位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实践、经验和思想的《新语文写作》丛书。
  
  2.名人经验
  鲁迅先生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于是学生满心欢喜,就照这样——真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不过是‘照这样’——做下去,年深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做‘通’。”④鲁迅先生曾把自己作文的心得或方法归结为“多看和练习”。
  综合分析排斥“作文技术教学”的“纲”与“据”,我们会发现,其实争论的焦点就是关于作文教学的两个核心问题:作文教学该教、学什么?作文教学该怎样教、学?自从“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这两个问题忽左忽右,从未折中过。回顾叶圣陶先生1924年的语录、张志公先生1962年的话,不正是对这种作文教学偏执现象的“批语”吗?如果推究原委,我们会发现其症结就在于人们对“作文技术教学”的认识上——研究者把作文教学低效的症因大都归于教学过于热衷技术的传授而忽略思想情感的培养。基于此,我们认为,无论是作文教学的“技术派”还是“人文派”,都应该冷静下来,对作文技术教学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探究,科学诠释作文技术教学,为教师实施作文技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诠释作文技术教学内涵,应该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刻的探究。
  
  二、“作文技术教学”的内涵
  
  1.教学目标:习作与创作
  1987年,华中师大、华南师大等八所大学协作编写了高等学校中文专业函授教材《现代写作学》,在这本教材中把“作文”解释为“写作”的通俗说法:“‘写作’这个词儿,按通俗的说法就是‘作文’、‘做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未用“作文”而用“写作”,笔者认为其原因应该与《现代写作学》对“作文”的认识一致。《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修订本)对“作文”进行的解释,有两个义项:一是动态义项,指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二是静态义项,指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对“写作”的解释为:写文章(有时专指文学创作)。在作文教学领域,人们都习惯于把学生的习作称为作文,其根由应源于此:作文指学生的习作,写作指文学创作。
  然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却总是把学生习作等同于作家创作。譬如,在理论研究方面,每谈模仿必重在言创新,且师出有名,高举素质教育大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加以名家实例——鲁迅写《狂人日记》、曹禺写《雷雨》等等,真是让人无可辩驳。我们并不是说学生习作不要创新,而意在强调应正确认识学生习作中的创新。首先,学生习作的创新应以学生本人的进步为标尺;其次,学生习作的创新应在学生已有的作文经验基础上创新。又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无视学生作文思维的阶段发展水平,从作文的立意、构思、组织到语言表达,对学生习作按创作标准,求全责备。比如出题:教师总是强调立意要高、要深、要有意义;再比如评价:教师总是习惯于把成熟的写作技巧——独特的思路、严谨的布局、新颖的表达等作为学生作文的定性评价指标,只要这几个方面流于一般化,立刻打入下类作文。笔者曾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进行访谈,并做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作文成绩经常获得90分(百分制)以上、或者获优等(优、良、中、差)、或者获A等(A、B、C、D)的学生仅占9.1%,而经常获得70分以下、良和C等的学生则占到72.7%。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教师对绝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在高中毕业时的结论是:写不出好作文。有趣的是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经过十余年的学习也自甘承认:不会写作文。
  习作、创作不分,把习作主体等同于创作主体,最终导致作文技术教学对学生作文技术指标要求过高,难以实现。因此,作文技术教学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不同学段学生应该达标的习作水平,而不应是成熟作家的创作水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有作文“天赋”的学生,但是,作文教学更要面对全体学生,评价学生作文时应该把文通句顺、言词达意、结构合理、真情实感等评价作文的基本指标放在第一位。
  
  2.教学内容:思想与技术
  当前作文技术教学之所以屡遭批判,是因为教学偏执一端,过于热衷技术的传授而忽略思想情感的培养。同样,作文教学排斥作文技术,又执一端,亦不可取。
  《新语文写作》的作文教学理念,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倡导作文人文教学的潮流。作为语文教师胸怀这种理念,并无不妥,而且可以说达到了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认识到两个问题:第一,作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做人不仅仅是学科教育要承担的任务,而且学生成人是一个过程,有些人甚至一生都完不成这个任务。遗憾的是,倡导作文人文教学的很多老师,一味地认为“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更重要”⑤,要让“语言”从学生的内心流淌出来,流不出来,就认为是因学生没有生活和思想所致。事实上,学生有学生的生活及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所以“没什么可写”,是因为不会提炼、组织素材;有话写不出来,写出来也不成样子,是因为连最基本的作文技能都没有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