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①也就是说,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个体的主体活动才能发生作用。钱梦龙认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关键的关键。学生个体的这种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的态度表现为学生的认知欲、动机、兴趣等多种因素,这与心理学有着直接的联系。导读法将心理学研究的某些成果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富于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这也自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利用、发挥其“导”的作用来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驱动他们学习的动力,是我们研究钱梦龙教育思想时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一)学习动机的心理分析
钱梦龙提到,运用语文导读法,必须要面对并回答下面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行为?是什么驱动着学生主动地、始终如一地进行学习?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营造怎样的氛围或创设怎样的情境?等等,凡此种种,都与一个重要的心理问题有关,这就是学习动机的问题。“所谓动机,时常被定义为发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或意向,而非指活动本身。”“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②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③总之,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一切学习行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认知学习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动机和学习有一种辩证的关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④这就是说,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钱梦龙在论述“三主”命题时,曾多次涉及“学习内驱力”的问题。而“学习内驱力”正是学习动机的一种。所谓“内驱力”是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并使有机体指向于实现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C.L.Hull)认为,内驱力是一种能减退或强化的普遍存在的能量或动机。它启发我们结合现实教学做如下思考:内驱力一般是在什么条件下被唤起?又是在什么条件下减退或强化?对此,人们通常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生学习的行为只能因为外部的强烈刺激而产生,如教师利用失败的威胁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其实,用这类手段引发的内驱力含有很多消极因素,而且不可能上升为持久的动机。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在感到安全和愉快的环境中,有可能自我激发。人总是有主动认识周围世界的欲望,尤其是儿童,对他们不熟悉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当某种欲望驱使他获得新的经验、新的认识的时候,又有可能转而发生自我强化的效应,鼓励他继续进行更多的探索。心理学家把这种状况下引发的内驱力叫做“认知内驱力”。这是以“求知”本身为目标的内驱力,所以是一种“内部动机”,他与学习的关系是互惠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提到“认知内驱力”的概念。他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的内驱力(ego-enhangcement drive)以及附属内驱力(affiliative drive)。他认为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⑤其中第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认知内驱力。他认为这是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它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这种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如探索、操作、领会以及应付环境等有关的心理素质中派生出来的。这些倾向是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奥苏伯尔还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驱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实质上就是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钱梦龙还谈到了与内驱力相关的兴趣问题。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学习兴趣亦被称为求知欲,是特殊的好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情绪体验。”⑥钱梦龙认为:兴趣是认识主体在认识客体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倾向常常表现为一种“兴奋力”,促使人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认识某个事物的活动中去,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兴趣和内驱力虽然不是同一概念,但二者在影响人的行为方面有着近似的作用,只是兴趣伴有浓厚的情感体验,如愉快、兴奋、满足等。
钱梦龙将心理学有关动机、认知内驱力和兴趣的研究成果引入到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使其成为语文导读法的理论支柱之一,并灵活运用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为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必定要利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二)动力驱动的实践策略
既然学习动机,如认知内驱力,学习兴趣等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它与学习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被激活自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为”。这需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⑦。这当然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学习态度,个性特征有关系,但教师的作用在这里是举足轻重的。钱梦龙在确认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与动力的激发。他的导读法,其中“导”就蕴含着这个意思,所谓“导”,就是指导、启发、鼓励……“导”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主动探求的动力。
通常教师总是依靠一系列方法,根据和运用课程教材来促使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方法本身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这种功能能否得到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钱梦龙就善于利用教学方法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实施了许多具体策略,如创设问题情境策略、激情引趣策略、教学评价方法策略等。
1.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在教学中能否使学生受到启发,积极思考,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面临障碍和困难时,激发他们积极地寻求方法,排除障碍克服困难,进而获得成功的情境。”⑧教育心理学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设置疑问,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⑨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和强化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其求知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实施问题情境策略,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要善于设悬置疑,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大脑进行积极思维,达到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提问”的水平,要善“问”。钱梦龙曾说,教读课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在于善“问”。善问,就是要讲究“问”的艺术。“问”并不难,善于问就难能可贵了。他曾风趣地将“提问”比作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认为“提问就是有目的的设疑,‘疑’设得好,就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