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6期 ID: 135833

  

语文交际教学研究

◇ 张 富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在人类交际中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语文教学的途径并非只有一条,而指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语文交际实践中学习语文必然是直接而不间接、简便而不繁难、高效而不高耗的第一途径。
  
  教学过程与交际过程相统一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是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保证。语文教学从前重“语言记忆”,如今重“语言解说”,与“语言交际”相脱离,因而导致不少人虽对书中语言背诵如流,虽能说写出静态语言含义,但走上社会却不能熟练运用它交流思想,传承文化。教学与交际过程相统一不仅可以避免上述弊端,同时,学习语言的进程也可以大大加快。交际有对象、有内容、有场所、有目的,教学也必须重视这四个要素。
  
  一、重对象,学生既当接受者又当表达者
  交际过程是一个多重矛盾的统一体,最突出的是交际双方的互动性。交际是交流,不是交给;是对话,而不仅是说话;是对文,也不仅是作文。把教学变成对话、对文过程,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
  (一)教师用“讲问文”和课文与学生交流
  交际始于表达者,受之于接受者。一堂课,教师首先当表达者,把对课文的精讲和提问组合成一篇“讲问文”,表达时一气呵成。如教《音乐巨人贝多芬》宣布课题后,略去“开场白”,直接作“讲问文”,拉开交际的序幕:
  今天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贝多芬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的音乐成就无人可及,他和苦难作斗争令人崇敬。这篇课文是记述他耳聋之后在家里会见客人时的情形。文章开篇写客人敲开了他家的门,当女佣得知客人是来拜访主人时显得很为难,女佣为什么会感到为难?
  由于客人的苦苦要求,女佣还是把客人领进了贝多芬的工作室。面对耳聋打击,贝多芬不向厄运低头,从工作室的情形就能看出他仍在坚持工作。这个工作室有什么特殊?……
  学生耳听脑记,不作记录不翻书,听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二)学生用口头和书面“答问文”与教师同学交流
  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互为表达者和接受者,学生换位当表达者:用准确、通顺的话作答,并组合成篇(不说题目,答案里反映题目要求),不定框框,让大家各抒己见。他们可这样表达: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写贝多芬耳聋之后在家里会见客人时的情形,文章开头写客人来访。靠声音进行活动的音乐家,失去听力成了聋子之后厌恶别人来打扰。一边是苦苦要求的客人,一边是不肯会客的主人,所以女佣感到很为难。
  贝多芬的工作室很特别,有两架钢琴,分别为弹奏和工作用。虽然耳聋了,又常不舒服,他的工作却没有停止过。整理好的房间,不一下子就零乱不堪。他还要自己做饭,自己料理自己。……
  “答问文”形成后,先说给自己听,再说给全班听(教师指名二三人上台说,结合评讲,纠正差错),后在“四人组”或“两人对”上轮流说,接受检查(不达标的要重说),最后各自作书面“答问文”。对话对文都要求脱本脱稿,独立完成。一次活动可在一堂课里完成,也可在两节连排90分钟完成。
  交际使课堂教学任务具体化,学生在限定时间里完成:(1)带着任务听好话,(2)带着问题读好文,(3)回应对方说好话,(4)回应对方写好文;学习要求数字化:对话对文包涵多少个相关问题,遗漏、回答不完善的各多少。
  
  二、重内容,师生围绕课文对话对文
  交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存在适合双方交际的内容。交际内容往往与接受者心理需要、身份特征、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否则接受者就不愿接受、不认真接受。一篇篇选文,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说明,任何一种文体都是最规范的语言,是作者借助语言工具交换信息,沟通感情的物质材料,是当然的交际内容。如果只作为教师讲解语言的例子,教材在学生心中便会成为一种静态语言、备用材料;如果把教材作为交际的内容,围绕课文进行对话对文,教材在学生心中就成了一种动态语言、现用材料。
  教学的立足点、学生的注意力是放在课文的句子或大段上,还是放在句段之间的小层上,这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作用的发挥,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一篇课文一般包括三四段十来层百十来句,少则五六层,多则十一二层。一层集中写一个内容,比大段的内容单一,比句的内容丰富。层的区位优势明显,拆层是句,连层成段、成篇。
  对话对文以层为单位,一层一问答。《音乐巨人贝多芬》全文包括3段7层55句,如果立足于3大段,很可能因内容宽泛难抓实;如果立足55句,就会因内容繁多抓不了。围绕7层7个要点进行吸收与表达,经过训练,学生是不会感到困难的。
  
  三、重场所,为人人交流创造条件
  交际离不开时空及特定的背景,交际需要适合交际的场所,并受场所的制约。目前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大班,从交际角度考虑,光有大班(“一对多”)是不够的,还需要小组和对子(“一对一”)形式。
  组建四人小组交际场。学习小组是大班的“细胞”,将原来十几人的大组缩小为前后两桌的四人组,前面两人转过身子,便可在一张桌上活动。强弱搭配,以强带弱,共同进步。
  组建两人对子交际场。四人组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对子,是“一对一”的基本交流形式,也为弱势学生“请”上一位不离左右的良师益友。
  强化全体参与的大班交际场。大班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作用,交际也需要这种“一对多”的形式。班里“分组结对”对班级组织起着扬长补短的作用。大班由十多个“四人组”,二十多个“两人对”所组成,从而满足了每人对话的需要。
  
  四、重目的,学会交际提高素养
  目的是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对活动具有定向作用,它给活动指明努力方向,也为活动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一直写在原来的教学大纲目的要求里,各种考试也对这两方面进行检查。不少人认为要正确运用应先正确理解,于是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理解,大讲解”的满堂灌之中,然而理解的目的并未达到。语言只有在交际中才能真正理解,交际是接触、熟悉、运用、体验、理解、积累语言的综合过程。
  “良好的交际能力——读、写、听、说——是人类经验的核心。语言技能是基本工具,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和事业的基础,而且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的一个集体观念。”(美国加洲《英语课程标准》)我们应看到语文素养不是外加的,是离不开听读说写的,是学习者在大量语文实践中形成并在语文交际实践中表现反映出来的。以对话对文为基本内容的交际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文,而且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
  
  口语交际与书面交际相统一
  
  事物都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或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口语与书面文虽各自独立,但彼此依存,合二为一就能收互促互补,难度降低,事半功倍之效。
  
  一、语与文并重连动
  (一)语与文不可分割
  “文本于语”,文对语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如果没有文就会极大地延缓社会的发展,阻碍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文弥补了语受时空限制的不足,没有文虽然也可以学习语,借助文则能更迅速、更精确地学好语。所以,叶圣陶先生提出“听、说、读、写要并重”,“要把听、说、读、写四个字连起来”的主张。听说读写是四种不同的语言活动,使用耳口眼手四种不同的感官,具有吸收表达语音文字的四种不同功效。例如读很重要,但读只能输入信息,完全没有输出功能,同时,输入的也只是有形信息,有声信息就无法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