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樊教育》工作的一个朋友让我就他的栏目——话题争鸣“扩大阅读量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吗?”发表一下我的看法。并对我说,他那里持正面观点的文章已经比较多了,看我能否从反面谈谈,当然正面观点也欢迎。
因为是语文教师,初次看到这个争鸣话题我的感觉也是正面观点:“只是”的提法固然绝对,但扩大阅读量,语文老师应负主要责任。潜意识里的答案更接近于“是”。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决定了学生扩大阅读量的任务应由语文老师来完成。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教导,决定了扩大学生阅读量的任务只有语文老师来完成。可是细细想来这个肯定(或很大程度肯定)的回答其实是语文教师首先把阅读当做自己的事所犯的一个一厢情愿的错误——语文教师马上给自己带上了一个阅读专家,阅读指导者的光环。说不定,有些语文老师还主观认为这个问题数学老师、英语老师等都无法解决,那当然只有咱语文教师能解决了。
应该承认,这样的想法把阅读的范围给变窄了,大概主要指向文学性作品的阅读了吧。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政治学、历史等方面的专著也是需要阅读的,而这些阅读语文老师做指导恐怕无法胜任。单纯依靠语文老师的努力是很难且不可能让学生具有丰富的阅读面的。很多学生对周杰伦的点点滴滴了若指掌,却对国歌的作曲者聂耳倍感陌生;做了十年的代数与几何,却不知笛卡尔、陈景润是何方神圣。很多学生在科学与艺术方面的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这些恰恰又是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源泉。但是,这些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仅仅依靠语文老师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我们其他学科的老师来共同协作完成。譬如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花一点点时间,适当引导学生选读一些数学家传记,如《数学大师——华罗庚》。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位数学家伟大的科学成就,了解我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领略大师们起伏跌宕的精彩人生的同时,更能够潜移默化地从他们身上学到遇到困难绝不低头、在艰难险阻中勇攀科学高峰的刻苦精神和坚强意志;譬如地理老师,在讲述中国的地形与河流时,可以将与中国名川大山相关的诗词歌赋串连起来,如杜甫的《望岳》、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到地理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国山川河岳的认识,领略到祖国山河的神韵与风采。这些对学生阅读和扩大阅读量同样帮助巨大。目前网上关于高中文理要不要分科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中文理要不要继续分科的问题是基于文理分科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而扩大学生阅读量不正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吗?科普书籍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社会科学书籍可以提高智慧,艺术类书籍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情趣。可见,关于文理要不要分科的讨论和扩大学生阅读量是不是所有教师责任的讨论殊途同归,都是高瞻远瞩立足于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终极目标展开的,命题不可谓不深刻,眼光不可谓不长远。
或许这个争鸣话题本身更偏向于文学名著之类的阅读,于是社会才有此倾向。但即使如此,语文教师依然不能独揽此任。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不是诋毁教育,这是教育者应持的基本的科学态度。就扩大阅读量而言,语文教师也不是万能的,这是科学问题。语文教师不是扩大阅读量的唯一责任人,也不首先是扩大阅读量的专家。这样一个客观的认识,有助于语文教师摆放好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把责任扩大化是盲目、不负责任的表现。承认这一观点,并不代表语文教师无所作为了,相反倒是可以更有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重心不应该在数量而应该在质量、方法指导上。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精读细读部分优秀文章,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提高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一句话概括:语文教师应在学生阅读问题上多做些基础性工作。
社会不应把扩大阅读量的责任全部推给语文教师,而语文教师在阅读问题上做些基础性工作则责无旁贷。
所谓争鸣,见仁见智。虽然我持反面观点,可是“扩大阅读量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吗?”持正面观点的文章比较多这是调查的事实。这个事实倒引发了我许多兴趣。我在想持正面观点的是哪些教育者?倘若以语文同行为主,他们是不是犯了与我一样的错误,还是此责任真的只有咱语文老师能够承担?!倘若以其他各科教师为主,这是不是说明学校教育应试的分界过于学科化,此责任真的只有咱语文老师能够承担?!倘若以与学校教育无直接关系(非一线教师)为主,这是不是说明社会视阅读为语文事,语文教师你必须承担此责任!
赵胜启,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