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从中考阅卷中反映的学生卷面书写看,学生的写字水平普遍下降,字迹潦草、写错别字、卷面涂画比比皆是。这种现象集中体现了学生语文素质下滑的事实。即使在社会上,也经常出现含有错别字的广告和标语。针对这种情况,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们必须重新提出“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的最原始、最基本的要求。
首先应认识到,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道理有四:其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结晶。写字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是表达书面意图、传达各种信息的最基本的元素。即使在计算机时代的今天,识字是各类输入法的源泉,是各类程序在中国运行的基础。实践证明,中国语言的发展史无不映射着“写字”的光彩。任何一个中国人理应保护民族文化。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担当起这个重任。其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中,“识字写字能力”就放在了第一位。这就说明识字教学已被纳入教学立法的范畴。其三,从当今世界发展的需要看,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联合国将中文作为联合国语言的重要文字之一,目前世界大多国家都在学习中文,日本、韩国等许多发达国家都成立了中文书法协会,这些都足以证明方块字正在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我们自己国家的学生如果写不好自己的文字岂不是极不妥当吗?其四,历史的发展长河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回避一个现实,汉字是我们母语的书面符号,写一手规范优美的汉字曾被认为是有文化、高修养的表现。而科技的进步、电脑的普及,无纸化办公只能代表工作的快捷,而无法替代汉字的本质功能。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文字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多次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这说明,写好字,训练学生写正确、规范、端庄、秀美的字,同样是在陶冶情操,是在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优良品格,是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训练学生写好字可以分步进行。第一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和保持卷面整洁的习惯,掌握写字的基本要求和要领,不写错字别字,对一些结构繁难、易混淆的字,如:稻、黍、赢、羸、鼠、戎、戌之类,要让学生一笔一笔的写清,不能似是而非。第二步,要求学生要准确理解字义,掌握字的造字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不写错别字,书写笔顺正确,字型规范、结构匀称、字体端庄。有的学生将电路的“并联”写成“并连”,将化学“反应”写成“反映”,将“一蹴而就”写成“一促而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理解字义或词义。第三步,要从基础抓起,要动员学生下功夫苦练,练就一手秀丽好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练就一手好字,誉传千古,就是靠琢磨和苦练得来的,而他的儿子练干三缸水,“才有一点像羲之”,更加说明了苦练的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多次强调:“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总之,要学生多练,要严格要求。”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经多次就写字和练字强调,要想把字写好,必须经过三个步骤:描红、仿影、临帖。这里所说的要义,就是练习和揣摩。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没有掌握要领,就很难长进,而一味模仿“描红”,不去揣摩领会,效果自然也不好。只有专心致志,练习中体会要领,滴水穿石,时间长了就会练就一手好字来。经过这样三步严格训练,学生的写字水平肯定提高得快。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也会增加,严谨、求实、科学的品格也会逐渐形成。
另外要说的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教师到学生,都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写好字的重要意义。叶圣陶先生指出:“学习态度本来非端正不可。而学习态度一端正,自然会把写字当一回事,又何况写得清楚些,匀称些,整齐些,究竟也没有什么难。”
总之,加强学生写字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远不止上面累述。各位同行切不可忽视,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杨焕峨,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