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7期 ID: 141521

[ 冯金生 文选 ]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 冯金生

  2009年,各省市高考作文呈现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与新材料作文三分天下的多元气象。而新材料作文克服了话题作文宿构、套作的弊端,强调审题过程,在更大限度考查考生的思维与表现能力,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因而准确理解与把握材料内涵,成了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只有准确地理解材料,把握命题者的立意指向,确立最佳角度,提炼,概括出正确的观点,才能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作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材料主旨,防止审题失误呢?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分清材料类型,把握审题关键。
  一.对比性材料,抓揭示不同的词句
  材料: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克教授做过一个实验:拿一只敞口玻璃瓶,瓶底朝光亮一方,放进一只蜜蜂,蜜蜂反复朝光亮一方飞,屡次碰壁,最后只好绝望地等死。然后放进一只苍蝇,苍蝇朝光亮的一方空转失败,又朝各种不同方向飞,结果从瓶口溜走。
  通过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蜜蜂“绝望地等死”,而苍蝇却能“从瓶口溜走”,不是因为“蠢”和“笨”的因素,真正的症结在于:蜜蜂只知朝光亮处一方反复飞,不知道调整,多次“碰壁”之后就放弃了努力;而苍蝇在“碰壁”之后,及时地不断地改变方向,一次次否定先前的做法,无数次“碰壁”之后,最终找到了“出路”。再进一步仔细揣摩,可以发现两个因素在事件中起关键作用。一是不怕碰壁,勇于尝试。二是破除定势,求异思维。联想到人在处理类似事件或问题上,不正需要“苍蝇”这种尝试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吗?据此,我们就可或正面或反面立意了:成功在于尝试;创新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怕“碰壁”就无出路等。
  二.评论性材料,抓议论抒情的词句
  评论性材料中议论抒情性语句常常在叙述性文字之前构成总分式,或在叙述性文字之后构成分总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这类材料的审题关键。2009年安徽卷的作文材料“弯道超越”,材料的命题立意是要引导考生体会、反思对生活中那些“充满困难却又蕴含机遇和挑战的时刻,”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考生要先注意读懂“弯道超越”本来的含义,在此之后,要重点咀嚼“弯道”被引申赋予的新的意义即“充满困难却又蕴含机遇和挑战的时刻”。做好前两步才能真正理解材料的最后一句话——“要把握好了这一时刻,就能超越对手,超越自己”。“这一时刻”所指的是什么时刻是写作切入的关键,其真正的内涵是社会或人生在某些关键点上必须超越,它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三.寓言性材料,抓揭示寓意的词句
  寓言性材料的寓意除了抓住主体形象的特征分析其寓意外,还要找准蕴含寓意的句子。2008年全国Ⅱ卷的作文材料是寓言,蕴含寓意的句子是 “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寓意,它旨在告诉我们: “动机和结果”、“机智和时机”、“信息和成功”、“生存法则”等。
  四.叙述性材料,抓揭示因果的词句
  有些叙述事件的材料往往没有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审题时我们重点应该抓住揭示事件结果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前提的语句进行由“果”到“因”的推理。如:
  毛毛虫有尾随的习惯。法国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毛毛虫在一个花盆边围成一个圆圈爬行,离花盆不远处放有食物。毛毛虫一个随一个爬了六七个小时,最后又累又饿而死。如果有一个毛毛虫破除尾随的习惯向其他方向爬行觅食,就可以避免惨剧发生。
  材料谈的是毛毛虫的生活现象,我们应该抓住材料中重要的具有暗示性的词语,如“尾随”、“习惯”、“破除”、“避免”等。这些词语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又能进一步明晰我们的思维脉络。
  毛毛虫最终没有找到食物而饿死,“尾随”这一“习惯”是其致命的弱点。自然“破除”这一习惯,是“避免”死亡的根本方式,也是发展自己的有效手段。分析这一“因”和“果”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我们不难把握材料主旨:走出习惯的怪圈重在创新;破除定势,勇于求异。
  所以,材料作文的审题,我们应在吃透材料、找准审题关键、准确把握题意上下功夫。
  
  冯金生,教师,现居甘肃临泽。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