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对一些传统节日没有什么概念。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美诗词、名篇名句,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进行更多关于节日与民俗的教育。”笔者就古代节日诗词的特点,作以下简要的分析。
一.描写节日习俗、风土人情
古代节日是古代民族风尚习俗的历史积淀,而诗歌又是现实的反映,因此,优美的古代节日诗词就是古代社会生活和民族风情的艺术写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拂面的春风、暖人的春意、震耳的爆竹、醉人的屠苏,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它紧紧抓住春节节日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民俗风情画。古代饮屠苏酒,少年得岁先饮,老年失岁后饮,这个习俗体现古人十分重视未来。唐诗人顾况《岁日作》中有“手把屠苏让少年”,苏辙《除日》诗中也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这不仅是写节日欢盛况,同时也隐隐歌颂社会的“新故相除”的一种变革精神。“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鸟”(《水浒传》),写元宵万家灯火。“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边贡),写竞龙舟。“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崔颢),写七夕节穿针。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古代节日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些节日习俗曾点缀过我们祖先的灵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论语》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个民族只有追根感恩而不忘本,才能有繁荣富强的未来。
二.抒发节日思亲、思乡之情
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典礼和仪式,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来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很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的一叶浮萍,作客他乡,思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有时候不一定显露出来,但是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就是“佳节”——就容易爆发出来,甚至是一发而不可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节日倍思亲”(王维)就是这种客中思亲的最真挚的表达。这句格言式的警句,千古流传。而“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丘逢甲),此诗不同于一般的思乡,故乡台湾被割日本,游子有家难回,悲愤难当。
三.表达朋友情谊、情爱故事
佳节,往往是朋友团聚的日子,而且和诸多美好的记忆联结在一起。“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高适),怀友与思乡合二为一。节日又是恋人们表达情感的时机。“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诗经·溱洧》),在最古老的情人节,赠予多情的“解语花”——芍药,情感淳朴而且浪漫。“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通过描写牛郎织女的爱情,揭示爱情的真谛,可谓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四.抒写人生百感、借古讽今
节日是历史积淀的产物,面对节日,诗人们百感交集,情丝不一。除夕与新年之际,是生命流逝的界碑,最容易引发诗人的生命意识。“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苏轼),所以要爱惜时光,自强不息。当然,发生在佳节的,也并非都是情爱故事,也有许多家国之痛,人生百感。像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最后轻轻一句点醒现实的亡国之痛。“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禁火,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沿而成的习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对于富人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穷人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在佳节时,历史人物和历史古迹也最容易引起诗人们的思绪,诗人们往往借古讽今,抒发情怀。“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姜夔),诗人即景怀古,借伍子胥对夫差的谏告,劝告当权者。“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韦应物),抒发对农民的同情,难能可贵。“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通过对重阳佳节的自然景色的描写,鼓励人们要努力创造新生活。学习古代诗人的节日诗作,不仅可以通晓古代之节日民俗,而且可以审视诗人的心灵世界。
美国学者顿说:“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之后,文化本土化意识必然被唤起。传统的回归,是一种客观而自然的社会历史进程。”随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随着传统节日的放假,随着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节日诗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生命中,在我们的灵魂中会生生不已,岁岁常新。
高续华,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