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不只是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育人,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做人。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下面主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着重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人格的问题。
一.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品质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它寓知识、品德及心理教育诸内容于一体,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而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面对人文性很强的范文文本,这些文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奋,或启人思索,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思想和情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共处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培养人格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有关于人格教育的课文俯拾皆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舍己为人的精神;《送东阳马生序》中,长者对于晚辈的殷殷期盼: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才能学有所成;《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所有这些,教师要多多挖掘,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品味,把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起来。
二.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基本点,引发学生完善人格品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没有教师人格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大量的实验经验表明,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也最宝贵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师也不例外,要把自己的为人处世和言谈举止时刻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公平待人的印象等,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
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创设宽松、自如、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隐性课堂为基本点,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三.以作文教学为平台,建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创造并表述真善美,让学生明确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环境中,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成为一个真情贯注的人,懂得珍惜,尊重他人,关心、同情、帮助困难的人、弱小的人,懂得把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抛弃自卑、自负,激发自强意识,改变当代学生慵懒怠惰、不思进取、怯于竞争、意志软弱的个性品质……亲情和友情是两个永恒的主题,充分利用它不但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而且能从习作中感悟亲情,理解父母,识别友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让学生在作文中自塑,可以达到规范行为,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
四.以丰富的语文课内实践活动为基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人格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来剖析自身人格的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和完善的设想和措施,从知行统一角度来重塑、完善自身人格。如:开展以学生理想前途、人生价值观等为主题的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主题班会活动等,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倾诉内心的话语,释放郁结于心的烦恼、躁动于表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
总之,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决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健康的人格品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培养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只要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在知识的传授中,在能力的培养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三不误,为塑造出人格健康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努力探索。
王宏,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