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7期 ID: 141529

[ 钟建琴 文选 ]   

让学生乐意倾诉

◇ 钟建琴

  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怎样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让学生乐意倾诉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让学生乐意倾诉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兴趣
  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有机会接触社会,所以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呢?所以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
  1、注意平时的积累,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像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情操,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只有生活丰富多彩,并热爱生活的人,他的思维才会活跃,情感才会丰富,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2、留心观察,善于捕捉事物特征
  正如科学家所言:“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种物质。只要你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他们之间细微的差别。”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
  3、注意阅读,着力间接积累
  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可以在教室中建立“图书角”,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也可以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进图书馆的时间,进行积累比赛,来增加同学的阅读兴趣。只要大量阅读,善于积累,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丰富感受,提高对生活的认识。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二.方法
  学生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不等于就能写好文章,还要求教师辅之以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实践证明,要让学生写好作文,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
  首先审清题意,选取材料。审清题意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
  (1)、要明确主题。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作文题目,培养审题技巧以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具体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如让学生把自己作文的中心思想浓缩为一句简短的文字,即提炼出“主旨句”。采用这种浓缩法,对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技能,是十分有益的。
  (2)、要选取典型材料,即那些反映事物本质、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3)、立意要深刻,创意要新颖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看一篇文章是否成功,首先就要看作者是否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生活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地,即立意要深刻;在立意深刻的基础上,还要看作者的创意是否新颖。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生活现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只要是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此,角度新也就是立意要新,观点要新,构思要新。
  三.愿望
  1、恰当评价,多点肯定
  作文都是为了表达某个中心或某种思想感情的,但表达效果如何,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有个客观的标准。因此,每次写完作文后,及时精选几篇各种层次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对照分析,体会其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使“作文怎样写”的技巧训练更具体化,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慢慢掌握技巧。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挖掘他们的优点,即使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哪怕是一句写景,一段过渡,一节议论,一种修辞……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
  2、多记日记,提高写作能力
  让学生每天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等做片段的练习,可长可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再鼓励学生把平常的积累用到作文中去,从而降低了作文的难度。
  3、鼓励创作,学会欣赏
  在教室中开辟“学习园地”,把学生优秀作品抄誊展示,让学生共同欣赏,既增加优秀作者的荣誉感,也激活了其他学生的作文信心。对于一些优秀文章,还可以推荐到校文学社或一些期刊发表,使学生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快感,写作也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了。
  当写作成为一种兴趣爱好时,学生才乐意用笔来倾诉,写作也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
  
  钟建琴,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让学生乐意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