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而且要转变课堂教法,善于运用问题牵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一.关注学生情感,营造问题情境
课改后,“课堂霸权”仍然压制学生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的欲望。学生仍然常常害怕教师批评和同学讥笑,而不敢发问,甚至还出现自卑、闭锁等消极心理。那么,我们如何改善这种课堂教学现状呢?
1.寻找心理平衡点,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教师要努力寻找师生心理结合点,拉近师生情距,消除师生隔膜,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知心朋友,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保持一种强烈的质疑求知心态。
2.把握教学时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确保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安全感。如教学《家》,展开讨论“家”的理解时,诸如“家是枷锁”、“家是牢狱”的见解,教师决不可挖苦讽刺,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疙瘩。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捕捉时机,发掘学生在“问”与“答”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都应给予及时肯定、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点燃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
二.重视课堂细节,构筑问题平台
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课堂,以问题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关键,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1.优化课堂环节,创设问题时空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为此,教师一要精细设置问题,利用问题导入、操练和反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探究,把学生从“题海”、“满堂灌”中解脱出来;二要控制好讲授时间,精心安排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做到精讲精练,创设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辩论的机会;三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问”与“答”的等待时间,以便充分锻炼学生思维。
2.关注学生差异,把握问题梯度
发挥学生个性优势,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维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石缝间的生命》一文,教师可以围绕课文设置如下问题:同学们见过石缝间的生命吗?文章描写了哪几种石缝间的生命?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怀有怎样的情感?你学习后又有怎样的感悟?这样,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3.发掘教材内涵,提升问题效度
教师要精心处理教材,实现教学内容问题化,紧扣问题效度——针对性、启发性、灵活性。如教学《春》,教师可设置:哪些词语最细腻贴切地描绘了春草?古诗词中描绘春草的诗句又有哪些?“偷偷地”是否准确?这样,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就不难理解。总之,围绕教材设置有效度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熏陶情感,训练思维。
三.注重多维训练,创设探究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思维方式定势、探究能力缺乏。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务必要敢于突破常规,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努力寻找诱发学生思维灵感的切入点。
1.发掘问题突破口,整合质疑方法
教师设置问题要注意时机,寻找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学生只有经历“愤”、“悱”,教师才能“启”、“发”。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矛盾心理状态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如学习《孔乙己》,我们可以从“孔乙己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先引导学生从实的角度探讨:孔乙己的手是一双摆阔的手、一双偷东西的手、一双走路的手……。再引导学生从虚的角度探讨:孔乙己的手又是一双求饶的手、一双乞讨的手、一双走向死亡的手……。通过这双意蕴颇丰的手,引导学生从表层理解转入深层探究。这样,学生就领悟了孔乙己的品性,理解了封建教育、封建文化的本质,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巧设拓展性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就要利用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善于探究的能力。例如教学《曹刿论战》,教师可提问:鲁庄公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然后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思考,辩论。这样,学生的同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等必然会得到训练,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以问题为依托,以情境为突破口,以思维训练为关键,运用问题导引,纵横延展,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合作中探讨,在探究中创新。这样,语文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的天地。
陈聪,教师,现居广东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