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7期 ID: 141532

  

农村作文教学资源开发略谈

◇ 胡 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在课程资源上有新的视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重视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而且要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水平普遍不高,这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这一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的语文教师和学生。那么通过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水平就尤显重要了,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思考。
  一.农村作文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探索
  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亮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农村作文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初步的探索。
  描摹乡村美景。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我们引导学生每周回家都要去观察一处家乡美景,然后写成片段,回校相互交流。有一位学生这样描写自家小院:“葡萄藤在窗前摇曳,一只只水灵灵的大眼睛似乎在盯着院里的一切。”逼真而有情趣。还有一位同学的《游读书洞》(读书洞传说是屈原小时读书的地方),睹物思人,情景交融。只要认真观察,就会为他们描写真实乡村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积累乡村妙语。唐诗宋词中的许多名句就是从口语化用而来,乡村语言中有妙趣横生的歇后语,有形象实用的谚语,也有言简意赅的俗语。我们举行“乡村妙语”的征集大赛。
  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这些丰富而生动的乡村语言,既了解了许多农事知识,又感受了淳厚的民风。我们还开展“爱家乡,写家乡”的演讲、作文比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这些乡村妙语,让学生的语言生动靓丽,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可谓一举两得。
  体验乡村生活。农村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正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割稻、采茶或摘果的劳动,我们常常指导学生写劳动日记,记下他们在劳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如今,学校有很多的留守生,他们有几多艰辛,几多无奈,几多相思。我们利用节假日,引导学生用书信的形式,来记述独有的留守生活,抒发真挚的乡村情怀,不少作文催人泪下,发人深思。
  关注乡村变化。如今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我乡是三峡移民大乡,现在已是高峡平湖,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家乡变化,日新月异。这些年来,在移民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舍小家,爱大家”的感人故事。
  我们还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社会,如移民迁建造成的环境污染,因大量的农民工外出而导致良田荒芜等等。指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然后写成调查报告或人物专访,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激发了学生的忧乡爱乡之情。在我县举办的“天地杯”、“屈原杯”作文大赛中有30多人获奖。
  感受乡村风情。屈子之乡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浓郁的乡风民俗。游三峡大坝,吊屈原故里;吟楚辞,划龙舟;贴春联,舞花鼓;品秭归脐橙,赏三峡奇石。我们在学校的文学社刊《放飞》中开辟固定的栏目,让学生尽揽乡村风情。
  二.作文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思考
  农村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引导学生文如其人,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农村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培养农村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拓宽学生写作生活面,增强生活体验,激活学生作文思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并乐于表达的习惯,养成敏锐的捕捉身边写作素材的能力。
  农村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形成有序的资源系列,为教师开展作文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供可供借鉴和利用的资源。
  农村作文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策略的总结,有利于为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经验,使作文教学理念得到更新,过程得到优化,从而推动学校作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因此,我们可以说,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会让农村作文教学变得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胡新,教师,现居湖北秭归。

农村作文教学资源开发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