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论据也是如此。但是,根据我们对高一学生的调查,82%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论据。为此,我首先着眼于训练学生从一个事例中提炼不同的论点。
在讲述勾践灭吴的故事后,我让学生提炼论点。学生们在我的多次激励下,陆续地概括出下列论点:
1.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创造辉煌;2.只有充满必胜的信念,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3.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就事业;4.逆境出人才。
我肯定了学生们的观点后,又提出了:课文《苏武传》可以提炼哪些论点?学生们思考后总结出:A.要坚守节操;B.爱国是做人的准则;C.学会放弃。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们明白了:一个可作为论据的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不同的论点。
之后,我开始训练学生如何使用论据,把论点与论据统一起来。
首先,我让学生明白: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因此,引述论据时要贴切,即论据与论点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改造”。引用论据的目的在于说理,这就决定了论据的目的性、简明性、概括性。这要求我们在叙述材料时,要把握好侧重点,剔除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其次,为了扫清学生思路上的障碍,我给他们做了一个示范,就相同的材料来证明不同的论点。材料是:伽利略在比萨大学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他注意到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来回摆动,灯链长度相等的灯,不论灯的大小,来回摆动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最后他制造了钟锤吊摆。要证明的论点是:
A.要学会观察
每个人都有机会发现真理,但一般人往往对事物熟视无睹,但伽利略却善于用他敏锐的眼光观察常见事物的独特之处。这就说明学会观察是很重要的。
B.要学会思考
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说:“他成为科学家得益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其实,要取得非凡的业绩,何尝不是如此。伽利略的发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需要注意的是:援引材料要选好切合观点的角度,要有照应论点、点明中心的句子。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用“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事例证明论点“解除心灵的监禁”。
下面是学生的一段习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重返得自然”的陶渊明选择了平凡脱俗的生活,写出了许多美名远扬的诗句,展示了他的才华,这是“久在樊笼里”的陶渊明所不能做到的。
针对这段论述,我组织学生点评。同学甲说,这段论述好像和论点没有关系;同学乙说,它没有照应论点、点明中心的句子……综合这些问题,我让学生重新修改论据分析,力求做到扣住中心,照应论点。
学生修改后的一段习作是这样的:一代宗师陶渊明官场失意,相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也曾郁悒苦闷,但他选择了隐逸,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自然之心消解了世俗名利的樊笼,畅达而明智,淡泊而脱俗,写出了许多能净化人们心灵的诗歌,泽被后人。
这段文字从“何来监禁”(官场失意,郁悒苦闷)、“如何解除”(选择隐逸,寄情山水)、“有何意义”(写出许多诗歌泽被后人)三方面分析了事例,证明了论点,可谓凝练而深刻。
经过多次训练后,学生们知道了:议论文中的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所以,引用的论据必须要紧紧扣住论点,要有照应论点的句子;同时,还要做到删繁就简,高度概括,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
在之后的几次写作中,我给出常见的一些论据,让学生针对所学要领,准确而恰当的多角度使用这些论据,他们的议论文写作也渐渐有了起色。
林智敏,王永辉,教师,现居山东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