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7期 ID: 141564

[ 张生虎 文选 ]   

初中语文要重视朗读

◇ 张生虎

  初中语文教学要贯彻“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的八字方针,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这八字中“读”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培养作者语言感受力,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作为“读”的一种主要形式——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表达能力,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行的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能够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随着朗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呢?
  1、做好示范,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很表面,还达不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感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示范美读,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示范美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像《春》《三峡》《济南的冬天》等课文,教学时的示范美读,就能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神韵,并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学会积累,要求学生带着语感去朗读。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的好坏,就能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语去朗读,如惊恐、高兴、愤怒等,让学生带着各种表情和语调抑扬顿挫地去读,久而久之,学生不但朗读能力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也增强了。
  3.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训练好的,在学期初或者是学生刚入学就要抓好这项工作,进行集中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准确发音,吐字清楚,声音洪亮,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1﹚要读好节奏和重音,尤其是诗歌的朗读。诗歌的节奏感比较强,抒情色彩重,读出节奏、读好重音,显得尤为关键。节奏的划分,有的是按章节来划分的,两字一拍;有的是按意义划分的,依内容而定。重音的确定,是根据朗读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的,朗读时一方面语气要加重;另一方面,在重音之前或之后有适当的停顿或托音。这样,重音的表达效果更加鲜明。(2)要读出语气,读准语调。一般地,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们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读出叙述人的语气,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当然,读出语气的前提,是要读准语调。语调是指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的变化。只要能正确地把握这些变化,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读思结合,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适当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分析、回答,做到读思结合。这样既可以避免形式单一,又有助于其它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还要有爱心和耐心。因为学生在练习朗读时,不一定如你所愿,我们应该多鼓励、多引导,保护他们的朗读兴趣。
  5.形式要多样,方式要多变。在朗读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变换朗读形式,使学生朗读的方式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课文,我们可以使用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多种朗读形式的灵活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当然,朗读教学在初中教学中作用很重要。但是,很多老师急功近利,认为大量时间用在朗读教学上,没有明显的效果。朗读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这就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
  
  张生虎,教师,现居甘肃兰州。

初中语文要重视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