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7期 ID: 141566

[ 常丽莉 文选 ]   

我们离名师到底有多远

◇ 常丽莉

  从教10年,一路走来,总觉得目前的语文公开课竞赛课,作秀表演盛行,一堂课热热闹闹,学生的学习却浮于表面,收获寥寥。反观教学名家的示范课,听完虽无报道所言之深刻体验,却也觉得颇具韵味。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才能成为一堂好课呢?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自成一家别具特色呢?我们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到底离余映潮、于漪、魏书生、程翔、窦桂梅等大师级的人物还有多远呢?我认为要拨开迷雾,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与大师相比,我们缺少什么?
  ①缺少探索从教学缺失走向有效教学的勇气与坚持
  任何一个教师,在成长的路上都难免犯错,错误并不可怕,错误并无高下之分,可面对错误的坦诚改进错误的决心就有高低之别了。一堂公开课竞赛课,每个老师都要准备很久,经过“设计——说课——上课——评课——反思”等环节,上的效果好坏无需他人明说,自己也差不多心知肚明了。当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到位,而导致课堂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我们大多数教师当时觉得颇丢脸面,在难受自责的同时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进行反复推敲质疑,从而提升自己。曾经看过一篇报道于漪老师的文章,她非常注重课堂导入,常常要搜集很多资料,不断写不断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她很喜欢家访,由此也占用了她批改作业的时间,可学生的作文她总是反复推敲,从不马虎。试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像于漪老师一样精益求精,尽量减少教学缺失的人为因素,不断探索,执着追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怎么能不魅力四射呢?
  ②缺少驾驭课堂的理性思考与淡定从容
  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字词和朗读技巧,更要把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挖掘出来,把这种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理并内化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才真正达到了育人于情的效果。可大多讲授公开课的老师对此误解颇深,为了让课堂形式多样活泼不闷,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重形式轻效果:插入与文本关系不大的图片和视频、辩论表演展示活动花样频出,随意压缩学生用心读书思考的时间,导致有趣与有效不能兼容。一位青年教师在讲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想象自己就是当时的雨果,面对自己的同胞毁坏人类的艺术瑰宝时,会怎么做。老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领会雨果作为一个思想先行者的博大正义的情怀,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设想却背道而驰。学生学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老师的引导。而老师的导向本身就具有多向性,容易让答案五花八门背道而驰,根源在哪里呢?老师由于缺少对文本的理性思考而误导了学生,让课堂流于热闹而少了历史的批判。人说上语文课难,上好语文公开课更难。很多上完公开课的老师或多或少都会留下遗憾。为了在课上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听说读写全面展开,又不想破坏课堂的完整性,往往在时间上要么前松后紧、要么前紧后松、要么中间遇到障碍草草收兵。当我们在埋怨学生的不配合时,殊不知我们自己也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一样,多的是草率少的是从容,多的是随意少的是精品。
  ③缺少精通古今的儒雅与大气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离不开语文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嘴巴一张,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通古今妙语连珠,还能不吸引学生吗?可练就吸引学生的本领那就要沉得住气多读书,书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方显儒雅与大气。“腹有诗书气自华”,教育名家李镇西除了认真阅读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专业书外,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长期的阅读与积累,让他成为一个杂家,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余映潮老师也是读书集大成的典范,正是通过读书,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他才能跳出课堂又回归文本,让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意味深长。
  二.向大师学习,我们学习什么?
  ①学习大师深入研究文本,追求精品的意识
  语文既是工具性又是人文性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要通过自己的每一个神态、每一种表情、每一句话,去培养学生是非曲直的评判能力、对美的欣赏能力等。要完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以免在课堂上东拉西扯,学生收获甚微。深入研究文本,首先就要反复阅读推敲教材,适当删削与剪裁,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如果教师贪多面面俱到,企图把众多内容“最大化”地交给学生,那常常会令教学的预期目标无法实现。其次,文本的定位、目标的设置要准确方向性要强。经验丰富的老师能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以便能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功能:如果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教师一定要不遗余力品味研读语言;如果课文构思精巧,教师一定要大讲谋篇布局的妙处;如果课文写作技巧独特,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有力提示,以求课外写作有所借鉴……再次,减少课堂的非语言因素的介入,特别是漂亮的图片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视频材料能再现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却剥夺了学生的想象。所以教师要立足文本,尽可能多地用言语表现文本的魅力。只有认真钻研文本准备充分,听说读写始终紧紧围绕文本展开,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课堂失误,成为精品。
  ②学习大师简化教学过程、张弛有度的理念
  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很容易,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却很难。一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并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语文教学也需要减肥瘦身,让人觉得流畅和谐。余映潮老师在讲《散步》时明确我们这节课做三件事: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教《阿长与山海经》,余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美点寻踪:全文美在夕拾朝花,美在性格刻画,美在细节描写,美在情感抒发。余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活动,有效地解决了一线老师授课贪多嚼不烂、松紧不当的难题,语文课既有时间的把握又有理性的约束,既好看又实用,简约而不简单,张弛而不草率。
  ③学习大师谈笑自如、风流倜傥的教风
  语文的魅力在语言里,所以反复推敲品味精彩精妙的语言会造就课堂的闪光点,就在闪光的瞬间就让学生对教师心生佩服。窦桂梅老师讲《秋天的怀念》,对文中几个含有“悄悄地”语句解读,学生在她的引领下,读美句找节奏谈理解,步步深入,当她要求用一个成语形容此时史铁生母亲的心情时,学生顺理成章地说出了“小心翼翼”。这时窦桂梅老师拉着学生的手说到:“你真会读书啊!由于你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的心,是那么的细心、耐心、小心,是看不见但感受得到的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窦桂梅老师从文字训练中抠出情感让学生品读人间大爱,这才是真正的语文高手!其次,巧妙点拨,以幽默化解危机。钱梦龙老师上课检查学生预习,当提醒学生不要看书,又提出实在想不起来怎么办时?一个学生小声说偷看,其他的人都笑了。钱老师并没生气,而是灵机一动说到:“大家别笑,偷看也是本事啊!如果能偷看一下,就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语句,不也是一种能力吗?当然了,考试的时候千万别培养这种能力啊!”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学生当然会被钱老师的幽默包容所折服了。大师自有大师的可爱之处,说到底他们敏感的语言把握幽默的教学智慧,最终都离不可千年文化的濡染啊,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阅读进行到底,一定要把摘抄进行到底,让阅读摘抄引领我们精神的愉悦、人格的提升!
  漫漫教书路,只要我们勤于实践,勤于反思,勤于学习,勤于改变,勤于升华,我们离大师还有多远呢?所有的同行们,请记住:大师年轻的时候也仰望大师,只不过多年的努力之后,他把自己的仰望变成了别人的仰视!
  
  常丽莉,教师,现居广东顺德。

我们离名师到底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