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中国古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阅读对人的影响很大。同时,广泛阅读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因此,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效是中学生学好语文、提高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的做法是:
一.提高学生认识,明确阅读价值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很多,但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语言文字可以为人们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阅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阅读影响着一个人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若想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根本、是前提,因为阅读是积累和吸收,写作是抒发和表达,只有长期地、持之以恒地积累——“阅读”,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只有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去阅读。
二.精心选择读物,搭好阅读平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会激发出强烈的阅读愿望,从而使阅读成为自觉行为。而选择好的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很重要。
选择读物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首先应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校园生活读物和社会上的热点读物,等他们尝到了甜头以后,就要及时换口味,引导他们读一些精致美文,如蕴含哲理的小品文、充满人生智慧的寓言故事、文质兼美的散文等。这类读物一般学生都能够欣赏,品味和理解,并且从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阅读经典既是文化传统的启蒙,也是文化精神的熏陶。经典作品都是有思想深度的,甚至超过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如果教师能正确引导,巧妙指点,学生也同样会产生阅读的兴趣,并且能够品出其中的韵味。
三.教会阅读方法,优化阅读环境
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力保证。首先要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其次,教会学生做好摘录,写出随感。许多学生课外阅读时只动口眼而不动手脑,以至收效甚微。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画、摘抄评论、仿写妙句、改拟标题等,这些手段既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又便于弄清文章内容、写法和创作意图。这样持之以恒地积少成多,自然会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在班级建设中,要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另外,适时地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均体验到阅读所带来的成功。在这样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阅读兴趣也会慢慢提高。
四.鼓励学生质疑,珍视阅读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除适当的引导外,教师应大胆放手地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并鼓励学生质疑。在“问题驱动”下学生“主动介入”,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珍视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所谓“人读人异”、“人言人殊”皆为“阅读个性”之显现。因此,要大力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文本,大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学生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能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能领悟到个性化思想的魅力,能得到肯定自己的看法的机会,必定会对阅读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了,才会把阅读内化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写作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强烈、更持久的阅读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进入了“培养阅读兴趣——形成阅读习惯——提高读写能力——获得持久兴趣”的良性循环中,阅读质效必定会大大提高。
高峰,教师,现居湖北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