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而设置问题进行教学回答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创新性的提问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心思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说,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学习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应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一.提出问题的“主问题”原则
“主问题”是指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能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重要问题。如在授《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在熟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引领全文的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全文的“板块”,让学生把文中“山”景、“水”景的特点,贯穿其中,得出全文的写作思路等。使整个课堂融入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中,也重点解决了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可见,“主问题”是一种可以引起整体性的教学问题,避免了课堂中常见的“是”、“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它不会像随口回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它是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课堂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效果。
二.提出问题的启发性原则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授《愚公移山》一文中,我提出了两个对立的问题:1、愚公不愚?2、愚公是愚的,移山不如移家?让学生为正方,老师为反方,让学生以文中内容来反驳老师的观点。为了能反驳老师的观点,学生们自然就会全面了解作品的内容。通过激烈的课堂辩论,使他们在课堂中通过积极的发言,思维活动达到了了解作品的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出问题的互动性原则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如果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索然无味。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使学生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课堂的魅力,积极参与到课堂问题的互动中。如在授《故乡》一文时,结束后向学生提问:“碗碟是闰土偷的吗?”正是这平凡的一问,激起了课堂上的波澜,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课堂争论。这“牵一问而动全文”的一问,再一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对《故乡》中的人物形象重新审视。经过一番潜心的阅读、思索和讨论,学生既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又享受到了文学作品阅读的快感。
四.提出问题的比较性原则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它们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如在《故乡》一文中,既有同一人物的比较(少年闰土、昔日年轻漂亮的杨二嫂与现在消瘦的圆规),又有不同人物之间的比较(杨二嫂与闰土),还有人物群像的比较(我与闰土之间的友谊与宏儿和水生之间的友谊的比较)。根据这些内容,设置一些比较性问题,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五.提出问题的创新性原则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想象,教师可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等,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如授欧阳修的《卖油翁》,教师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授鲁迅的《孔乙己》时,可提问: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毫无疑问这种提问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效果。
我们只有运用好在语文课堂提问时的几个原则,使课堂提问在课堂上起到投石激浪、催化促进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的学习。
蓝清波,语文教师,现居广东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