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即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对阅读习惯养成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兴趣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枯燥的阅读变成趣味阅读,让学生真正地热爱阅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所要阅读的篇章,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并进行引导,选取有趣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某一方面,例如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主人公遭遇、作品反响等加以详细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带着内容和趣味去读。渐渐地,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了,理解力提高了,视野开阔了,满足了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样长此以往,慢慢地就会爱上阅读。
二.学会使用工具书,多动笔,多动脑
阅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自己领悟。因此,在课内外阅读中,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拿起手中的工具书去解决。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我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要做到眼不离书、手不离笔、脑不离思。鼓励学生多动笔。首先,让学生在阅读时把名言警句、好词美句等记录下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慢慢地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其次,让学生学会圈、点、勾、划,指导学生对生动字词、优美语句、精彩片段等作出点评,并对所读内容写出心得体会。同时鼓励学生多动脑,阅读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阅读的灵魂。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对要求学生思考的题目加以指导。在坚持不懈地动笔与动脑中,学生的理解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学会质疑
明代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新课程标准也提到:“阅读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诵读、质疑、探究、讨论。”新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了改进阅读方法的第一位,可见质疑在提高阅读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洛克曾说过:“阅读不过是给大脑提供知识材料,只有经过思考,这些知识才有可能变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应针对所读文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寻找答案。让学生学会质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能够为课堂上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只有在阅读时不断提出疑问,才能真正融入到文章中去,对所阅读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四.做到“三个结合”
1、自主阅读与教师讲读相结合
自主阅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主旨思想,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讲读就是要求教师适时对学习方法和文章内容作出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有的放矢,有章可循。阅读是师与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这一教学流程顺利地完成,让学生有所得,让教师有所悟。
2、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只是单纯的课内阅读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因此,我们在深入学习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一些与之有关的课外读物,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多读文学名著、科普作品等读物,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阅读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品质。
3、默读、朗读与诵读有机结合
默读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把握有效信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选择优美词句和精彩语段进行朗读,可以使学生增强语感,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而更能深入领会其精髓。而诵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提高想象力和联想力,并且会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而如何诵读呢?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强调了在诵读时要做到的眼口心的有机结合。在阅读中,只有做到默读、朗读、诵读的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提前和保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带给他们的“美”。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学生的视野就会得到开拓,写作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孙娜,教师,现居山东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