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7期 ID: 141520

[ 郑青松 文选 ]   

用“神功”点活人物

◇ 郑青松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读了一篇(部)作品,往往最难忘记的是作品中那些个性鲜明、形象鲜活的人物。我们在写人时,只有抓住人物特征,才能让人物“活”在我们面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肖像特征,再现人物风采
  大家都知道,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外形特点来写,只是,许多人在拿起笔来写的时候便又把这条规则忘得一干二净了。到底怎样才算抓住了特点?读过《童年的朋友》的中学生朋友可能深有感触:从高尔基笔下外祖母的“头发”上便不难看出端倪。“头发多得出奇”一句是总括,以下的内容几乎无一不与“头发”密切相关——“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言其密,“一直垂到地上”状其长,“乌黑乌黑”和“泛着蓝光”绘其色,“兜”、“提”、“梳”以动作衬托发绺之厚,脸“变得又小又可笑”则以脸之小反衬发之多。抓住“发”这一核心发散开去,特点鲜明,实在是妙不可言。
  看来,让人物肖像特点真正成为特点,还需要具备“选点辐射”的能力,选准人物肖像最突出的一个“点”,让其他方面的特点在这个“点”的周边“辐射”开来。就像高尔基描写外祖母的外貌一样,以“头发”为“点”,让“嘴唇”、“黑眼珠儿”、“脸”等外貌特点在它的周边形成辐射。
  为了更好的选准这些点,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里简单地介绍三种方法:一、专攻眼睛法。眼睛是脸部最能传递人物内心信息的“两点”,所以要想通过外貌描写折射人物性格,最有效、最节约笔墨的方法就是直接写人物的眼睛。二、全面铺陈法。有时候,为了能把人物的容貌刻画到“极致”,就不能三言两语地结束描写,而要用到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对人物的容貌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人物“活生生”地推到读者面前。三、随意漫写法。要想让人物描写更具有自己的个性,不妨来个漫不经心的随意漫写——以随意的笔触,以漫写的心态,在不经意间,呈现给读者一个看似“漫画”,实则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二.抓住神态特征,揭示内心世界
  神态描写一定要准确,要有所选择,找准人物的特征,使刻画入木三分。写神态时一定要根据表达的目的来选择材料,和肖像描写一样,神态描写也不能为描写而描写,而要抓住最值得写的——那些最能反映出人物内心活动、性格特点的神态来写。
  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鲁迅写得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始而惶急,继而欢喜的情景。哥儿不说恭喜,阿长也不好开口,这时她的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这个“惶急地看着我”真是无声胜有声,蕴涵着丰富而强烈的心理活动:哥儿,你怎么竟忘了,昨夜对你怎么说来着?哥儿一说,阿长心花怒放。“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这个神态描写,令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
  这提示我们在作文时,“神态”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我高兴”、“我生气”,它应该是伴随着一种强烈的心理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因为心理有变化了,表情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换句话说,神态描写在文章中应该是必须的,“有用”的,不是只要写人,就一定要写到他“微笑”。
  三.抓住动作特征,表现人物性格
  动作描写是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动作描写要求生动、具体、细致。不但要完整地描绘每一动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现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还要充分地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进而使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完整,立体化。为此,我们如果要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必须准确把握住人物的动作特征,用极其生动形象的文字细致传神地对人物进行描写。
  进行人物动作描写时可以抓住某一典型动作或进行简单勾画,或进行细致描摹,让人物栩栩如生;也可以抓住某一串连续性的动作进行生动描述,就像打“八卦连环掌”一样,纵横交错,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惊叹功夫高超,使人物形象活泼有趣,人物内心丰富自然。如: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下当门两个牙齿。(施耐庵《水浒传》)这里的“揸”、“一掌”、“一拳”连接动作,正如金圣叹在眉批中所批:“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描写鲁智深的这些动作,做到了充分的性格化。读了之后,鲁智深那粗鲁豪放,疾恶如仇的性格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当然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多,笔法各异,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揣摩,细心刻画,就一定能让人物形象生动灵活,给读者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郑青松,教师,现居江苏阜宁。

用“神功”点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