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7期 ID: 141478

  

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

◇ 王 健

  新教材的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自己锻炼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语言文字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活动,此活动的开展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多渠道、多形式地获取知识,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感悟体验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将使新大纲、新教材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真正的落到实处,促成学生能力思维的发展和个性人格的发展;将把教学活动的重点真正聚焦在学生的“学”上,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不断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人才;将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人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质量。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自主性、开放性、拓展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将视野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关注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各种文化现象、生活现象、社会现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爱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性、自主性与积极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触社会,用所学的知识去了解社会,用调查研究去认识社会,用细腻的笔触去分析社会,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剖析社会。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必修内容的同时,大量的进行课外自主阅读,以拓展视野、熏陶品性、激发灵感。爱诗的同学尽可以与普希金、郭沫若为伍,嗜好散文的同学可以与朱自清、刘白羽相伴,喜欢小说的同学可以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亲近,痴迷戏剧的同学可以与莎士比亚、曹禺共商。以读促写,以读促研。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不再只是知识的学习者,将同时成为主动者、探究者、议论者、制作者、调查者、收集者和实践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被动式、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近生活,利用节假日去搜集民歌、民谣、谚语、俗语、熟语与歇后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走进街头巷尾去纠正商店、宾馆门牌上的错别字,使学生养成说规范话、写规范字的习惯;让学生利用拜年串门走亲访友之机,搜集春联,改写,仿写,丰富文化积累;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现自身的价值,体会自身的力量,发掘自身的潜能。因为语文“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端正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以全面提高,“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和创造的欲望被激发,将目光从书本知识转向自然和社会生活,将探究和创造的潜能发挥出来,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中得以发挥,从而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这样一来,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拓展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以积极的、自觉的、主动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学习收获。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学习的主人,而“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的本质仍是学习,因而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王健,教师,现居山东即墨。

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