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有疾病,往往吃几天药就可痊愈,即使是不治之症,病人也许还能活一段时间,而心理疾病,花季般的生命也会在瞬间消失,特别对于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会做出许多大人不可理解的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借助语文舞台,点亮学生心灵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摒弃厌学情绪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学生中最多的心理障碍之一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开动脑筋思考,成绩不断下降,而这些,反过来又加深了厌学情绪。厌学情绪一旦产生,心思很快就会被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因素占据,甚至出现犯罪倾向。
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应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引领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欢乐海洋。譬如:在讲授《渔家傲》这首诗时,我一改以往教诗歌那种只管读、背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等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并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描绘出诗中富有动感的画面,课堂气氛热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宽松、自如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完全避免了许多不良思想的出现,心灵自然变得健康了。
二.利用美文欣赏,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及稳定健康的情绪
初中课本中,有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美文,教师不仅要以此来授予学生各种语文知识,还需让学生在作品的熏陶下,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灵品质、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稳定、健康的情绪。
《紫藤萝瀑布》主要是通过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道理。老师在授课中,除了能让学生知道这个道理外,还应教育学生在面临困难时不畏缩,不要被困难吓倒,挑战自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灵。
三.通过鉴赏文学作品,让学生正确地判别美丑真伪,从而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培养健康的心灵
古今中外的名篇,塑造了许多品德高尚、心灵纯洁的高大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大多是向上的、积极的。如《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一丝不苟工作态度的描绘,对一个受尽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的理解与关爱等的刻画,足以让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人物内心的闪光点,让他们从这些人物中得到熏陶,进而去模仿,追求,做一个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除了正面的大人物外,即使是一些满身陋习的小人物身上,也同样能通过老师的点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虚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形象;《范进中举》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的由范进中举前的恶言训骂到范进中举后的阿谀恭维……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小人物的分析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过程。这样,能逐渐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自觉道德行为和健康心理的人。
四.利用随笔和作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消除不健康的心灵
学生心灵的不健康,往往可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而最佳的办法就是老师引导他们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诉之于笔端,流淌于随笔中,老师再根据他们的想法加以适当指引。因学生与老师总会有一种隔膜,你让他当面真情告白,不多不少总有点不自然,并有所保留,但只要利用作文这个契机,并加以适当鼓励,学生一般都能真情流露。
当然了,老师应对学生的各种告白予以保密,切忌当众公开,否则会适得其反。
五.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纠正不健康的心灵
在中学课文中,不乏描写白云、清风等的作品,通过赏析这类作品,不仅有助于陶冶学生的优雅性情,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平衡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还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如《沁园春·雪》等比较激昂的作品,它能使人在阅读后感到积极、奔放、自信,能冲洗和削弱各种忧伤、不快等,进而占有人的整个心灵,使心灵受到洗礼,从而塑造出坚毅、勇敢等健康的心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内容的特点,努力挖掘课文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把握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找准切入点、结合点进行有机的渗透,以便能更有力地发挥语文舞台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灵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吴彩仪,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