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7期 ID: 141553

[ 张佰科 文选 ]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 张佰科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密切相关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朱熹说:“古人作文,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该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读有韩文熟,便作出韩文的文字,读得苏文熟,便作出苏文的文字”。本文就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读中比较鉴别,文理自然明白
  所谓比较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对比其异同或优劣,从而更好掌握事物的不同特点,揭示事物的不同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我认真地把课文中出现的具有可比性的问题找出来,和学生一起进行比较,以达到使学生加深理解、明白文理、提高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这三篇文章,就有很多可比之处。仅从语言方面来看,《我的空中楼阁》使用了许多清新优美的语言。或用整句,形式整齐,声韵和谐,气势贯通;或用散句,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或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增强语言的音乐美。《我与地坛》使用了充满哲理、绵密抒情的语言,体现了作者对死生的感悟和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花未眠》则体现了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和审美的许多哲理的感悟理解。
  通过比较,使学生既欣赏了优美的语言,又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思路;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课后让学生以“绿草”或“松树”,或“妈妈的白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运用刚学过的语言知识练笔。
  二.恰当分析课文,培养作文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明确了文章的基本要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分清了层次段落,这些基本的课堂教学外,还应根据课文特点,细致地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等问题,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巨匠;许多传世佳作都以精湛的语言著称。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内容的分析,体会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作文能力,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的语言就很美。其中有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轻缓舒徐的叠词,精当传神的动词。像“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却有像是画在荷叶上”等等句子中,有比喻、叠词、动词,分析之后让学生仿此写一段短文,既提高了鉴赏水平,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巧妙设计问题,水到自然渠成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得知,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途径,而问题的设计则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多是精品,也多出自名家之手,每一篇都具有各自的特色,那么设计问题,或激发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或引导学生对中心表达的深刻思考,或激起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空间里自由翱翔,最终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郁达夫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故都的秋》是很有特色的一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拈来,情景浑然一体。鉴于此,设计了如下问题:①本文的文眼在哪里?②文章前两段是用什么手法来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③文章的后两段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④中间部分写了故都秋的哪些景象?将这些景象概括为哪五种画面?这五幅图构成的故都之秋的怎样的特点?如此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对问题作深入地理解后,最后以“家乡的春(夏、秋、冬、雨、雪……)”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学生很快就能写好。
  哲学上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张佰科,教师,现居安徽阜阳。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