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作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挖掘素材,建立作文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宋朝著名诗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课外”。因此,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1.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记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记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学生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2.挖掘历史文化,拓展阅读面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四大文学名著,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内容深邃,意义深远,因此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像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事情,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读写勾连法,连结课堂与写作
在教学中努力挖掘阅读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的因素,努力寻找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以读助写,以写助读,采取续写、改写等方式,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材基本上每课都有随堂小练笔,本学期就有将近55篇不错的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作者的心理,让学生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学生写得比较诚恳、真挚,表达了对老师的歉意和感谢。在教学《我的第一本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想一想:文中的“我”、二黄毛、乔元吉后来的结局是什么样?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也很合理;写得好的有张滨滨的《知识的世界》,黄克诚的《角落里的人》,李雪婷的《永远的真诚》,孟晶的《二黄毛的故事》等10多篇好作文。在第一单元教学结束时,以“母爱”为话题写出诗歌或作文,写得好的有葛帆、韩玉民、刘思媛、隋心、柴昕琦。在学习了琦君的《春酒》后又拓展了《乡愁》这首诗,让学生仿“乡愁”写春酒。学生都写出了自己对思乡的理解。由此看来,读写结合起来,一是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课文,二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循环日记法,抒发学生真情实感
将班级的学生四名为一组,选一名学生当组长,然后发给每组一个稿纸本,并在首页上写本组同学的名字,第一名同学当天写好后,第二天早晨传给第二名同学,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写,一轮后由组长交给老师,老师详细批阅,评出三等,表扬写得好的,每一轮全组得“优”最多的给予奖励,每人得一面小红旗。一学期下来评出优胜组和优秀个人,给予奖励。我感到循环日记这一块收到的成果是很大的。在日记中有写景抒情的、有谈生命的、有写感受的。很多日记抒发了习作者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犹如一曲曲心的诉说。
总之,以上这些做法都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它还给了学生一方自由广阔的天地,给学生设置了一种崭新的写作氛围,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在快乐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放松自己,全身心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允许他们发表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情绪,引起他们的写作冲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多练笔,才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真正做到我口言我心、我手写我心。我相信随着快乐作文教学的完善,学生在写作中定会找到快乐,高高扬起创造欢乐的生命风帆。
王爱霞,教师,现居黑龙江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