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7期 ID: 141515

[ 杨爱彬 文选 ]   

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 杨爱彬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基本写作技巧的指导,更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会观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让他们先生产一点儿粮食,再开始“做饭”。
  一.让学生走进自然,获取写作的灵感
  大自然是知识的源泉。我们的学习一旦脱离了自然,便变成了无土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死记硬背中,在枯燥无味的试卷练习中,思维迟钝起来了,语言也会变得平淡、贫乏,毫无表现力和创造力。因为“学生们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跟鲜明的表象及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不少学生的习作是勉强拼凑的,它们的意思也许连学生自己也模糊不清,它们的读者就更是莫名其妙了。
  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和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学会热爱自然,积淀表达的欲望和热情,获取作文的灵感与材料。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至于走进自然的时间安排和兴趣培养,则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努力了。其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的习惯。观察所得只是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思考。看到蚂蚁,我们会想到团结的话题,进而想到生活中有关团结获得成功的事例,还能想到团结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这就是思考。有了思考,然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表达,在反复表达中理解词语、学会运用,在反复表达中理清思路、拓展思维。大自然以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成为学生思维的主要源泉,也是学生作文获取材料的巨大宝库。
  二.让学生走进社会,积累写作的素材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教科书,是创作的源泉。
  首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入到广阔的生活空间。我发现,学生小学阶段怎么写《我的妈妈》:半夜生病背我上医院,考试考得不好告诉我要克服困难……现在写出来的妈妈仍然是这个样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明显缺乏真情实感,读来毫无吸引力。这说明我们还需要在这方面下工夫,提醒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写最真实的母亲:外貌美就是美,丑就是丑;性格温和就是温和,暴躁就是暴躁;有优点就写优点,有缺点就写缺点。这样才不会给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感觉。其次,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和调查,让学生在活动中搜集写作素材。在现在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有很多语文实践活动。只是可惜得很,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把本来应是课外的活动实践,变成了一种课内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了。再次,要经常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文娱表演、体育比赛等等。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的同时,有意识地观察与思考,争取每次活动都有所收获。最后,我认为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收看合适的电视节目,如走进科学、探索与发现、道德观察、电视散文、新闻联播等节目,相信对学生能有很多启发。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写作的技巧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认真读书,不间断地读书,不仅能让人聪明起来,让人增长见识和才干,还让我们间接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对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怎么进行课外阅读呢?我的经验是首先要选择好阅读对象。一本好的书,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杂志,一份好的报纸,都是值得阅读的。何谓“好”?思想健康,格调高雅,语言优美,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的,即谓好。常见到学生阅读各种网络书籍,时尚周刊,武侠小说等等,我认为偶尔有选择性地读一读是可以的,但不要多读。因为里边有些东西内容粗俗,语言不规范,这会给学生不良的影响。我翻看过一些漫画书,有的错别字连篇,有的还有暴力倾向,实在不适合青少年阅读。其次,便是阅读方法的问题了。自己感兴趣,又有价值的书籍精读;自己感兴趣但价值不大或有价值但自己又没什么兴趣的,可以略读。略读只要粗略地翻看即可。精读则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一要注意积累优美的词句,可以在书上划一划,或用专门的本子进行摘录。二要感受书中的情节与意境,在审美享受中,获得写作的技巧。三要善于思考,能提出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教益。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内的阅读、写作、技巧训练当然重要,但课外的观察、阅读和思考才是写作的基础与源泉。脱离了自然与社会,脱离了课外阅读,写作将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杨爱彬,教师,现居海南海口。

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