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7期 ID: 141543

[ 顾玲玲 文选 ]   

语文阅读教学中评点教学法初探

◇ 顾玲玲

  为了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凸显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近几年我在教学中一直在实践探索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评点教学法”。
  “评点教学法”主要是由评点,交流,反思三个部分组成的。
  评点即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及时在课本的空白处记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通俗点的讲法就是要求学生进行批注性阅读。然而仅对学生提这样的要求是不够的,新课标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帮助、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该评点什么,怎么评点。面对一篇文章,可评点的地方很多,但一开始学生往往找不到评点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去寻找可评点的内容:1、自己阅读后真正有所感的;2、根据文章的体裁、题材,根据学习的经历,根据多年的知识积累,认为值得评点的地方;3、可以结合单元阅读提示,课文说明及课后的练习题来找到评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操作,我给了学生一些“评点的栏目”,如“浮想联翩”、“含英咀华”、“触动心弦”、“有待商榷”等,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设定“评点的栏目”。这么做其实是要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因为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的时候才能够“浮想联翩”、“含英咀华”……而且这跟上面所提到的评点内容是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的。与此同时,我对评点的语言作了相关的要求:1、尽量和原文的语言风格类似;2、不规定字数的多少但力求有深意;3、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引用所学过的内容为评正服务。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的确作出了一些令人惊喜的评点。比如说在《项链》这篇小说结尾处,有一个学生就写下了“可恶……然而……”四个大字两个省略号,这个评点显然引用了《祝福》中鲁四老爷的话,但是意蕴显然不同,这中间他鲜明地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态度而且令人回味无穷,显得尤为巧妙。
  师生课堂上交流评点是“评点教学法”中比较关键的一步,若没有课堂上的交流,学生课前对文本的“评点”就会流于形式。可能有的老师会有这样的担忧,课堂上交流评点会不会使得自己的预设目标难于完成,课堂秩序一片混乱。其实只要组织得当,这样的担忧大可不必。首先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在不断地丰富,学生很容易就举一反三,他们评点的内容很可能就是你预设的目标之一。就好像我在讲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很多同学就文中的“风雪”大做文章,这看似和我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实质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小说后,已经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把握文章了。其次,大家都知道课程知识团块分三类,第一是教材提供的既定的必授知识,二是教师长期积淀而内化为个人财富的知识,三是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衍生出来的新知识。课程教学都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创新热情和想象力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即使学生的评点和你预设的目标有所出入,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衍生出来的新知识,甚至可能会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触动你的教学机智,做到教学相长。当然课堂“评点交流”的组织权老师还是该抓在自己的手中,要做“平等者中的首席”,老师必须把好课堂教学的脉搏,这可以根据自己的预设来进行调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可以是进入文本前的同桌自由交流评点,而后由学生自主选出自己认为较好的评点在班上交流;也可以是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穿插自己的评点;还可以是老师先给出自己对某个重点部分的评点抛砖引玉……
  如果仅在课堂上进行了评点交流,而不让学生再深入思考,学生的很多“灵感”就稍纵即逝了。所以不妨引导学生对自己深有感悟的或者就课堂上评点的相关内容写写小随笔,试试小创作。
  在几年评点教学法的探索中,我的学生大多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不再流于表面,常常是边阅读边思考,阅读质量得以提高。他们多方面的能力也得以提高,课前的评点阅读,课堂上的交流、探讨,课后的小随笔、小创作,这些对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口语交际、写作等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更主要的是由于个性化的阅读被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氛围更为活跃。这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基所说的“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允许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拥有了创新热情。
  当然评点教学法只是我自己初步的尝试,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我坚信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课程意识的指导下,摆正教师“平等者中的首席”的位置,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我的学生有所发展。
  
  顾玲玲,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语文阅读教学中评点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