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课堂中师生互动起来了,试卷中知识、能力的考查灵动起来了,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视野渐渐地开阔起来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正不断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中。
到目前为止,笔者在城区初中已整整工作了二十年,始终战斗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坦率地讲,我所在过的学校就其生源素质来说基本代表了全市的最好状态。然而,二十年来尤其是新课改以来,我们的初中生语文能力果真就如某些报告或文章中所说的“得到了大面积的提升”了吗?笔者也曾东奔西走外出观摩,感受过一些城市和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在我看来当前初中生语文能力缺失的现状几乎是相同的。
翻开学生的作业本(特别是作文本),难以看到规范、美观的书写,错别字、病句的出现以及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走进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有别于公开课、示范课或评选课),不少学生难以将一篇完整的文章(甚至段落)从头至尾准确、流畅地朗读出来……
各种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最怕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最希望老师传授阅读理解方法,阅读能力普遍比较薄弱……
不容易读到让人怦然心动的文章。平素为了“成语辨析”题而进行“大剂量”的训练(有些学校的有些老师甚至将高三模拟的题目直接下载给学生练习),临到实际运用时作文中几乎看不到一个用得精当的成语;“复制”“宿构”的习作,无病呻吟、矫情的作文,“故事+议论”的套路,四不像的文体……倒是时常可以读到!
说话能力弱化。是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说话机会吗?为什么学生课余之间的交流也缺乏,即使说起话来也言不由衷,词难达意呢?
为什么学了八九年的语文,我们的初中生语文能力还这样?相信所有的语文人都会如此发问。笔者是最基层的一名教师,对这样的问题也只能谈谈以下几点最为感性、肤浅的看法。
教师的因素:应该是受某些理念或“作秀课”的影响,眼下的很多课堂,教师游离文本的剖析甚至几乎抛开文本、一味拓展的现象还颇有市场。教学中文本的作者没有了,殊不知有些文本是必须知人论世的;诗词的意象没有了,有的只是答题技巧;阅读欣赏课似乎一定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否则学生就根本读不懂似的。课改推行至今,在我们的许多教师看来,初中生天性好奇,充满探究欲望,探究是“学生本性的回归”,一切要由学生自己做主。于是,课堂上师生抓住一个话题便信马由缰,天马行空,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则不加干预,任其自流,导致探究学习的泛化与低效,产生问题泛、方法泛和结论泛的失范现象;有的语文课还上成了生物课、道德教化课,对最基础的字、词、句的教学忽略不顾,如果把所谓的亲情教育、伦理教育、幻想创新、热闹取笑等因素过滤掉,这些课堂中的语文成分还有多少呢?
教科书的因素:自课改以来,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成为语文教科书的一种新取向,似乎只要是同一主题范围的,不论文言文、白话文,不论散文、诗歌,也不论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编在同一单元。我们知道,教科书是教学的凭借,教科书立意于人文主题,教师必然主题先行,于是在实际教学中引发了离开语文来讲主题生活的倾向,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课堂教学的“泛语文化”“去语文化”几乎随处可见。笔者好长一段时间一直有这样的困惑:当下的很多语文练习题为什么几乎看不出年级的界限和梯度呢?翻阅了几种版本的教科书后终有所悟:按“人文主题”编写的单元体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很难排列先后顺序,教科书设计者的主观意识使得单元孰先孰后有了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进而落入单篇教学的窠臼:同一个知识点可以在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中反复教学,同样的训练可以在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中反复进行……于是,学生几乎缺乏了文体概念,写出来的文章“四不像”了;于是,学生会觉得语文学与不学似无多大区别,终究冷漠视之。除教科书单元编排体例失当,笔者认为内容取舍的失当也是使得学生语文能力缺失的一个方面:学生想请假,却不会写请假条;班级要组织同学搞活动,却不会写通知;学生想读名著,教师说你把教科书推荐的读一读就行了(比如某版本教科书只提供了6本名著,一些地区的中考也只限于这必考的6本名著),或者说“你能保证考到推荐书目不失分?”。我相信再想读的学生不是另类就基本上是白痴了。
考试评价的因素:来自基层的现实是,只要存在考试就一定存在“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或约略地教)”的问题。有人说这不是违反规则、规定的事吗?一线教师说:“不考的内容我教了,对老师、学生不是瞎折腾吗?”无疑地,不少地区出台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迫使广大师生只能围着考试转——师生都成了考试的机器,谁还念及什么是能力,怎么才能提升能力?“谁考得好,就说明谁有能力!”很多人都会这么说。
教育行政部门的因素:再次强调,笔者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私下里我们的很多一线教师常常会站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忧语忧文”——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具有引领和掌控教学方向的职能。既如此,我们就可抓住这根“稻草”了: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针对本地区举办“教科书遴选使用听证会”吗?可以明文规定不出台《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呀!地理、生物会考不及格不可录入四星级高中,那么是否可以将书写等级列入升学、招生的范围呢?……
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衔接的因素:这一因素实在令笔者无法说,因为教材的不同,因为我对小学语文现状的不知情,因为我只是凭感觉认定二者必须有某种衔接。有时我也能听到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相互推卸的说法,现如今,我更期待“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携起手来共同研讨、大致梳理出一张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九年联动发展的“能力结构”网状图!
以上不少看法其实并无新意,有的还是老生常谈,然而对于热爱语文、热爱祖国语言的人来说,既然存在着的不合理的状态,为什么还容许它们一直不合理地存在着?笔者以为,这是需要所有语文人、所有关注语文的人们共同的努力。作为基层一线教师,我们亟需做的不是“振臂高呼”,而是实打实地通过我们每个个体的行动,尽可能地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调整教学结构,及时丰富教学内容,用我们真诚、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扭转不少学生对语文的漠然、无所谓乃至厌倦的心态,使语文教学真正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服务,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比如写字教学。笔者上学时一直上过“读报写字课”,魏巍同志在他的《我的老师》一文所写的“即使她(蔡芸芝先生)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几句更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写字教学,规范、美观的汉字书写必须从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做起。在时兴多媒体课件的课堂上,我们几行漂亮的板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无疑就是一面旗帜,一种激励!
比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吕叔湘先生就说过语文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不是教师课内教学的结果,而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这就说明,对于一个人写作能力的提高,看书并从中获得学养和道理比所谓的训练更重要。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做一个读书人,做一个“蹲下身子与孩子们一起看风景”的人,以我们的博学引导学生成长。
比如写下水作。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同题作文、同时作文,好处多多:你会知晓命题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当;叶圣陶先生曾言“大凡文章总是有思路的”,将你所写的范文思路告诉学生,远比你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即使暂时写不出好文章,也必将使你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感慨,进而努力成为孩子们崇拜、效仿的榜样。
比如作文的面批。就我个人感受,作文评改形式多样,方法各异,最有效的莫过于面批。一天不多,十天许多,面批的过程是语文教师智慧彰显最直接的过程,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面对面、心与心交流的过程,何乐而不为?
比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诸如辩论赛、办手抄报、“啄木鸟”行动中一显身手……
……
以上话语,多有不妥与疏漏之处。之所以不惜赘述,乃是近日拜读了于漪先生《看母语教学地位的升沉》一文后颇有深切的感触。先生在文末的几句话可谓语重心长:“……更企盼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师都要坚守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发挥聪明才智,在坚守中创造教文育人的精彩篇章。”于是援引先生的话,提醒并鞭策自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人。
徐宏寿,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