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1079

[ 吴庆英 文选 ]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 吴庆英

  情感激发能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有利于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激情导入,蕴酿情感
  
  热情,是人类进行活动的源泉,赞可夫曾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上课导语要有激情,才能触发学生动情。这样的激情导入,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骤然高涨起来,引发了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笔者在教《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先播放学生熟悉的《好汉歌》,同时投影展现电影《水浒》的电影片段,学生被那雄壮嘹亮的歌声和气势磅礴的画面所感染,被英雄的豪气所感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练、简明的课堂开场设计,恰如其分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语文课所需要的情感基调,更能够很好地表现语言文字中包含的丰富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引发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三.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入境体验,触发情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沁园春》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词的意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教师要调动学生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进入角色,体会诗人豪迈的气概,伟大的胸怀和强烈的自信心。
  
  五.融情入理,增强意志
  
  艺术中的理是融化为情的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养成学生自觉学好语文的习惯,从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讲,也必须因情明理,逐步达成。刘熙载论诗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愈深。”成功的语文教学艺术也一样,要化理为情,融情入理,情理一体。如果每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乐于读书、乐于作文的陶情冶性的课,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就会愈来愈高,学习语文的重要价值也会愈来愈明。
  “理”不在“情”外,而在情中,情与理不可分,是任何艺术创造的根本。成功的情感熏陶艺术,要比教师千百遍地讲语文学习如何重要的道理的效果好得多,因为一旦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在他的心灵深处把语文重要的道理转化为高尚的情感,就能上升为一种意志和习惯。
  
  六.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对所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七.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吴庆英,教师,现居湖北老河口。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