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1138

[ 聂华君 文选 ]   

班主任角色要做好七种转换

◇ 聂华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已经把班主任定位为:班级的管理者,活动的组织者,学校规章制度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各科教师在本班教学活动的协调者。有人说,班主任就是“班妈”。但新课程对班主任的要求实实在在,不是做“班妈”。在新课程新理念下班主任必须做好七种角色的转换。
  
  一.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传统观念下,班主任的角色只是学科教师的一种自然延伸,似乎任何教师只要在自身专业方面有所长,都可担任。这种观念今天看来显然是片面的。新理念下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他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是“人生导师”、“班级文化设计师”、“模范公民”、“父母代理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人际
  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而所有这些内涵对新时期班主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
  
  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以教师为中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班主任必须绝对服从。权威型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律、很顺从,但他们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的角色,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树立起新时代“生活导师”的形象。
  
  三.由限制型向辅助型转换
  
  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能……”、“不要……”,往往用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固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则不满足于此,而是着眼于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人类正是在不断失败中才不断进步的”,一位哲学家说。新理念下的班主任不应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进而去创造;他们对学生不是简单的训斥与限制,而是鼓励其发展与创造。
  
  四.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
  
  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信奉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把班主任本来极富创造性的工作简单化为简单的重复劳动,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学生逆反心理,耗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但收效甚微。而新理念下的班主任则不同,他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与复杂性,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了解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上,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德育过程的最优化。
  
  五.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
  
  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教育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不等于科学,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时刻对某以教育对象(或群体)是有效的,但另一时期对另一教育对象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着的主体。现代班主任是一种艺术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复合体,是教育机制与教育原理的高度统一。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强调的是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应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班主任。
  
  六.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应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我们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形成风格鲜明的 班集体。同时班主任的创造性工作观念与工作方法又必然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潜移默化地起着巨大作用。
  
  七.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
  
  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做是一个单元,并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管理班级一人包干,管理范围只局限于学生在班在校的时候。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集体主义”。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则不同,他首先认识到自己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是连接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庭的一个重要纽带。他主动联合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商讨班级管理的教育对策,以便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系统的主题功效。班主任应以“教育社会化”的新视角看待班主任工作,强调主动了解并研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争取更广泛的教育力量的支持。
  总之,在新课程新理念下,班主任要敢于面对种种挑战和不适应,成功地转换自己的角色,以不断适应新时期的新的需求。
  
  聂华君,河南驻马店教育学院美术系讲师。

班主任角色要做好七种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