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教改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极具现实意义。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得浓厚,文言文阅读能力明显上升。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乐于去探索文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喜欢文言文,乐于接受传统文化,对于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精神世界的建构是大有裨益的。
一.以教学目标为先导,融传统文化教育于课堂定向之中
语文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另外,“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由此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文言字词、句法句式的掌握、文章内容的理解。(2)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所谓文言文阅读能力也就是学生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的能力。(3)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顾此失彼。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尽力利用文言文的文化内涵熏陶感染学生。另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文言文教学目标确立就应该兼顾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的熏陶三个方面,只有目标确定了,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有效的完成。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结合特定篇目,选择本篇课文集中反映的传统文化内容,制定教学目标,从而使文化熏陶成为可能。如学习《口技》这篇课文,文章从审美角度看体现了口技者的技艺的匪夷所思,而进一步探究就会发现口技者绝妙表演给观众带来的不俗的感官享受,这不仅仅是一个口技者的形象,更是我们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缩影,这种文化历经沧桑风雨至今仍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让学生感受这种爱国情操作为一个目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的文章反映的传统文化不同,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以知识传授为载体,融传统文化教育于文本研习之中
文言文阅读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活动,而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最主要的方面。教师必须创设情境,促使学生顺利有效地与文本对话。但是,文言文所用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给学生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造成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识记,学生与文本缺乏对话,师生一致把文言文区别对待,带着有色眼镜看文言文,老师费劲、学生头痛的原因。其实,文言文的字词句法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距离,但文言毕竟是现代汉语的“前身”,文言文也是我们民族创造的文学语言,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文学经典来读,大可不必对它望而生畏。这样,文言文阅读就成为真正的“阅读”,而不是文言字词的识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初中教材中文言篇目的分布特点,可采取纵向三步法。第一步较侧重文言字词、句法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文言字词、句法特点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第二步侧重提高阅读能力;第三步侧重传统文化感受体会。
具体来看,首先突出字词学习的规律性。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写作是古代定型的书面表达方式,所以字词句之间具有共同性,具有可遵循的规律性,例如《论语》中“而”等字在文中不同地方出现,其意义各有不同,让学生注意“而”等字出现的语境,把握多义词的辨析并自己加以概括归纳养成习惯,迁移到其他多义词的学习,使学生在迁移中加深理解,在迁移中巩固文言字词句法的记忆,并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再次,加强对文章的阅读,如《卖炭翁》、《狼》等文章。与教材相近的文章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读本和其他课外读物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最后,侧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变化,也可以发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尤其是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和散文阅读中经常涉及到。这就要求在学习基础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能是条条框框死记硬背,只能通过文学作品阅读,让学生感悟,通过文言文阅读的欣赏、品评,于欣赏、品评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
三.以经典诵读为手段,融传统文化教育于篇章品味之中
文言文因其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就必须考虑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体现文言文的价值,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文言文,在快乐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学习传统文化。
(一)诵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语文是民族性极强的学科,文言文更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包含有汉语言独有的直觉性、形象性,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中国古代教育中的诵读体悟法来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传统方式,是古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出来的符合汉语特点、民族思维特点和表达方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古代语文教育重视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诵读也正暗合了语言学规律和汉语文的性质。语言的学习先来自说、读,因为语言先是诉诸声音的,是语音、语义的结合,对语言的记忆首先是声音的记忆,诵读有助于形成这种记忆,促进语言的习得。
诵读久了,语感自然形成,文言文的阅读也就不再艰涩难懂了。诵读不仅是记忆,同时也有理解、感悟。 因为诵读外在表现为朗读、吟读、背诵,内在的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感知、理解、分析、体悟、意会、品味等种种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机智性探索的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诵读法,配以适当的音乐背景将学生引入文本当中,学生自然受情感感染进入文本,探究文本的内涵。尤其是情感强的文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等文章,都可采用诵读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和领悟文本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二)通过“反思——建构”法,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进行自我建构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关注直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反思和建构,一方面调动个体的潜能、个性、创造力和审美水平,对事物意义形成构建;另一方面,在对事物意义的构建中,也丰富和发展了个体的潜能素养,实现对自身的建构。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反思——建构”法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字词、句法的理解,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反思”,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探究,使学生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自主建构。学生在反思中主体精神与潜隐在语言符号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等发生交流,形成对客观传统的民族心态、心灵,精神的同化,使主体精神兴奋、愉悦,从而理解传统,理解他人世界,并建构自身存在意义,进而达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例如学习《愚公移山》,作者主要记叙了愚公用靠一己之力搬掉王屋、太行二山的故事,抒写了愚公的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文章通过愚公智叟的激辩,将“人定胜天”的豪迈表露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忘情的阅读中,建构自己的审美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能力和鉴别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在这种体验反思中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建构。当然,针对不同的篇目还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发现,不断使文言文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文化意味。
四.以良性反馈为动力,融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评价之中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文言文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文言文阅读评价的实施应兼顾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既考察学生对文言字词、句法的理解,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知识是有联系性的,文言文阅读评价并不一定局限在文言文中。因而,可联系古诗、现代散文,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学到的传统文化具有了现实意义,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学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岳阳楼记》为例,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既是视觉审美的大餐,又是情感体验的佳作。它体现中国文学对美的追求,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一特点在古诗中有更为集中的体现。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古代,诗歌占据中国人生活的空间,这种对含蓄美的追求一直延伸到现代生活中、现代的创作中。在评价中就可以采取几种不同方式: (一)分组合作,找出与本文写作特点相似的文言文,阅读赏析,并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感受。(二)分组合作,找出与本文写作特点相似的古诗、阅读欣赏,并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会。(三)分组合作,找出具有含蓄美特点的现代散文,阅读欣赏,并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会。通过这样的阅读,一方面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由此了解中国的家国天下的士子情况,体会传统文化中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了解了学生对所学篇目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肖友明,教师,现居浙江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