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1111

[ 余文浩 文选 ]   

《书愤》说课设计

◇ 余文浩

  1.说教材
  本诗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古典诗歌”扩展阅读中的一首;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诗歌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来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诗人的政治生活感受;写《书愤》时诗人已经61岁,想到“气如山”的早岁,现在却一事无成,这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呢?
  《书愤》之“愤”,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义。
  2.说学情
  高中生青春焕发,情感丰富,喜欢读诗,但缺乏一定的方法,老师是一个引领者,要去引导。老师是一团火,要去引燃学生心中的激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及高一学生的学情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在过程和方法上采取五读法:吟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背读(积累语言)、说读(思考探究)、联读(迁移拓展)。在知识和能力目标上,教学生读懂书愤之“愤”及古典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激发青年学子身上的爱国情。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习难点确定教学重点,译读部分,用现代诗的形式表达出古典诗《书愤》的情怀。
  5.说辅助工具
  采用多媒体、配乐《大梦敦煌》。多媒体能解决好课堂上大量诗歌拓展材料呈现的问题,《大梦敦煌》的配乐可有效地激发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让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强烈的情感流淌的课堂。
  6.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环节:导入(约1分钟)
  以爱国名句导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愿望,初步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情感,为整堂课做一个情感主题的奠基。
  如:同学们,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情感,司马迁这样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文天祥这样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这样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世纪伟人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同学们,我们现在翻开课本122页,我读《书愤》,我们一起来读《书愤》,来体验和感受这份激荡、滚烫的情怀。
  第二个教学环节:吟读(约7分钟)
  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个别吟读,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三个教学环节:译读(约10分钟)
  理解内容,披文入情阶段
  这个环节接通了古典诗与现代诗,不仅让学生入情,并且觉得有趣有味有挑战性,可以玩味;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老师肯定,补充,提供参考意见,突破难点参考: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齐读。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师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第四个教学环节:背读(约9分钟)
  积累语言阶段
  为了便于找到背诵的规律,先思考讨论一个问题,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
  早年:“气如山”,恢复中原之志
  壮年:“楼船”“铁马”,抗金胜利的豪迈之情
  晚年:“衰鬓”,年事已高, 壮志未酬之情
  然后,自由背读,各自背读,齐背。
  第五个教学环节:说读(约7分钟)
  思考探究阶段
  你觉得陆游所书之“愤”为何愤?(讨论、交流)
  义愤,悲愤,呼唤。这首诗对比手法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提出一个说的话题,我心目中的陆游。(学生各自思考,交流)
  老师总结: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诗歌总会在诗坛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这个过程通过思考探究深入文本,同时又能从课文中读出来,让英雄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既有感性的形象,又有理性的升华。同时,为过渡到“联读”做准备。
  第六个教学环节:联读(约10分钟)
  迁移拓展阶段,情感发酵,提炼主题,我手写我心,掀起课堂高潮
  齐读
  陆游写于1173年的《金错刀行》
  写于1192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古稀之年写的《诉衷情》
  写于1210年的绝笔诗《示儿》
  出示(板书)课题:千秋英雄爱国情
  由一个到一类,由陆游诗歌到其他诗人的诗,由诗人陆游到更多的爱国诗人,扣紧“千秋英雄”展开。
  齐读
  肖邦:爱祖国高于一切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
  例举: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大梦敦煌》的配乐声缓起,师生充满感情地齐声朗读《祖国土》(阿赫玛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学生情感到达高潮,课堂达到高潮,犹如巅峰体验状态,学生跃跃欲试,有强烈的写作动机。“情动于衷而言发于外”。只需要一根火柴去引燃。
  师:同学们,巨大的汶川地震震痛了我们的心灵,瞩目的北京奥运激荡着我们的情怀;让我们唱响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声音,让我们捧出滚烫的心,朗读我们自己书写的爱国诗。
  (各种方式——自己读、男女生读、一起读——朗读同学们的诗歌作品若干)
  联读弥补了课文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让学生从更深广、厚实的内容中感受诗人的情怀,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一个诗人形象的整体把握,是一种人类普世情怀的共振,从而较好的提炼了这样一个主题“千秋英雄爱国情”。
  同时,老师顺势拓展,在不断创设的教学环境中,极大解放学生,调动学生,学生情不自禁,创作出高质量的诗歌作品,从而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通过这一节课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堂的精神濡养。
  最后,布置课外作业: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余文浩,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书愤》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