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读,并借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一.潜移默化 范读熏陶
学生有一种能力就是模仿。所以教师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朗读。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这不无道理,也需要教师自己练就好“读”这项基本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读得正确,标准。而且在教学前要多与文本对话,和文章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产生共鸣,形成“心理相融”,把握文章整体朗读的基调。只有这样,在您的范读感染熏陶下,学生肯定会潜移默化,提高朗读水平。
二.形式多样 多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朗读形式要多样化,试想学习一篇文章一味地让学生集体读读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怠倦,甚至觉得朗读枯燥乏味,毫无朗读乐趣可言。如果一堂课上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多姿多彩:或教师引读、伴读;或小组赛读;或角色移位读;或指名读,表演读;或约自己的小伙伴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促进了对文章的感悟和对读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读得津津有味,收效甚著。当然,有一点也至关重要,老师对学生的读需给予满腔热情的鼓励,让学生敢读,想读,善读,乐读,掀起读书的高潮。
语文课一直有着以读为本、语中求悟的根本精神。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要让学生在书中走几个来回。”是啊,让学生在书中多读多悟,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读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时刻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坚持读中识、读中问、读中说、读中议、读中学、读中悟,实现以读促思,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悟。
三.品析重点 加强训练
一篇篇课文都由许多词和句组成的,有些词语用得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那么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词、句或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山里的孩子》时的一个片断:
师:请同学们一齐读读这句话(投影出示)
[他们笑眯眯地欢迎进山的每一位客人,热情地为来自国内外的朋友当向导。]
师:请同学们接着读第二次,边读边想: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了这一句,我从“笑眯眯”这个词可以看出,山里孩子面对客人时很热情,很和气。假如凶巴巴的话,进山的客人一定会认为山里的孩子很冷漠,很不懂事。
师:好,那你把这种热情读出来好吗?(该生读此句,顺势把“笑眯眯”读重音,且面带微笑)
生:读了这一句,我觉得从“每一位”“国内外”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山里的孩子对每个客人——不管是国内的,国外的;老的、小的;漂亮的、丑的;男的,女的——都一视同仁,说明山里孩子的非常好客。
生:读了这个句子,我从“当向导”这个词读懂了山里孩子为每一个客人带路,领他们到想去的地方。如果客人找山上的蘑菇场,而山里的孩子只顾玩不为客人带路,就显得不热情。
接着,让每位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多元解读这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抓不同的重点词语,读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由此可知,要引导学生扣牢重点词句多读,读了悟,悟了再读,才能咀嚼出文章的神韵来。
四.熟读成诵 积累运用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而采取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熟读成诵。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多朗读,多熟读成诵,使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写作上,学生也能运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运用朗读的多种形式,抓住重点,指导朗读,熟读成诵,不但能使学生运用有节奏、声调高低适当的朗读来理解课文,读懂课文,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
所以,我们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并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夏玲敏,教师,现居浙江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