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1058

  

感悟生活 抒写真情

◇ 田凌云 张春秀

  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用这样的对联抒写写作的愁苦情状——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许多学生在写作时都为材料的选择而苦恼,自己与其他同学生活处境无甚差别,日子平淡得近乎单调,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呢?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从多角度立意,让学生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许,我们才会看到久违的令我们感动的灵性与悟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条理,语句流畅,语句优美,书写工整,会用标点符号。”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学生写“有意义的事”相比,《语文新课程标准》要科学得多。硬要学生去写“有意义”“能教育人”“从别人眼里看世界”的事,学生往往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苦苦寻求,绞尽脑汁。
  如果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积淀出发,从心理学观察来看,他们是有表达欲望的。
  
  一.留心生活,提取素材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不是吗?生活中本是无心的举动,却令自己手足无措、倍感尴尬;当你拿起话筒亲切地问候,话筒的另一端同时传来让你觉得温馨至极的回答;自己的过失使父母陷入悲痛,自己早已深深自责,却固执地支撑所谓的脸面不肯说上一句道歉的话……凡此种种,都是写作极好的素材,这些曾经让你心动的一刻,你是否留心去把握了呢?法国文学家乔治·桑这样感慨地说:“生活中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只要你留意,日常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东西就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许多优秀的作家,在他们的文章中不仅仅是他们的见闻,更是他们真切的情怀。王维这样,苏轼这样,鲁迅、巴金也是这样。
  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渗透着他深深的痛苦,反思,自责,读来感人至深。《小狗包弟》写了一只普通的狗的命运和作者对自己灵魂的剖析。故事的引子中写到在政治斗争压倒一切的年代,人性泯灭,反倒是一只小狗有着与人的亲近和温馨,从而让作者回忆起自己的小狗包弟,这说明作者心灵感到触动。后文写到“为了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如果不是灵魂深处受到巨大的触动,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发出这样的自责。
  从生活中作者提取曾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心灵的触动可以表现为情感共鸣,也可表现为理性的思考。
  那么,怎样提取素材呢?
  1.关注自己的成长。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在写作过程中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以及随之而来的诸多改变和产生这些改变的原因,自然会令文章具有触动自己、感动他人的力量。
  亲情、友情是人类生活中最温馨的部分,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生命中独立意识成长的旺盛期——生活独立、精神独立,所以更需亲情友情的滋养和慰藉。有爱浇灌的树木才会茁壮,有爱护卫的生命才能健康。年轻的朋友,你应该沐浴在亲情友情的大河中,把你的故事、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以回报家人友人对你的爱。
  我的学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小名》,就是写自己的生活,母亲喊儿子的小名本是一件极普通的事,大多数同学都视而不见,觉得太过平常,难以成为作文素材,但这篇文章就从此入手来展开矛盾冲突:一方面儿子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母亲再喊自己的小名;另一方面,母亲已养成了十多年的习惯,总是难以改过口来,而伟大的母爱就在改与不改的矛盾中展现出来。母亲想改是因为她想尊重儿子的意愿,是一种“爱”的表现,而“改不了”却是因为她那种母爱的自然流露,乃至最后“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挥起双手,脱口喊出来‘写信回来,淼儿!’。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这篇文章的成功就在于写了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有真情,因而感人。试想,写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可以感动别人呢?
  2.提取素材,着眼于小。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的那些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
  我看到一篇文章《我的愿望是当一条狗》,作者的愿望是当一条狗!初看我大吃一惊,又觉得好笑,接着往下看“阿爸走了,家里只剩下我和阿妈,山村的夜很黑,听人们说夜里有鬼,我怕鬼,阿妈也怕,阿爸不怕,可是他再也回不来了。还听人说,家里有狗的话鬼就不会去,可是我家也没狗。我如果是一只狗的话那该多好啊,我就可以天天守在阿妈的门口,她就不会害怕了。”这是我见过的最小、最卑微的愿望,却令我久久难以释怀。
  是啊,不管愿望有多卑微,只要能传达出真挚的情感、深厚的情意,就能触动人的心灵。
  伟人、大事固然可以感动人,可是一个生动的场景,一句真情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是生活美、人性美的表现,也会折射出生活的真谛,正所谓“一滴水里看世界”“细微之处见精神”。
  更何况,同学们日常生活所能观察到的大多是一些凡人小事,因此我们要从平凡的小事中观察人物,从细小的言行中探索人物的心灵。
  3.着眼于“真”。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4.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和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外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
  
  二.通过阅读,丰富“储蓄”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素材储蓄是我们写作的根本。阅读是储蓄素材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无序而枯燥。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三五本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里,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针对学生现状,我在引导学生读书、营造浓郁书香氛围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
  首先,在班中建立图书角。学生把家中的书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换看,老师结合课文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书,指导他们阅读。我带高一,要求学生读《论语》,写下自己看到的句子,写自己看懂了什么。很多学生很乐意做这项作业,写出的感受也各有千秋。
  其次,指导学生积累课内素材,如屈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气概,刘邦的“安得猛士守四方”的踌躇焦虑,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求贤若渴。要求学生了解这些人物,摘录其有关事迹,写自己的点滴感受。有的学生就说屈原抱石沉江不可取,要勇敢地面对挫折;有的为项羽惋惜;有的学生说刘邦就是一个小人……一学期下来,同学们的读书感受写了满满一本,我们共同取了一个名字——随想录。老师每天都在分享他们的喜悦、感伤和从他们的视角发出的独特感受。同时我也明显感觉到通过这种尝试,同学们视野开阔多了,练笔的机会也多了。目前,一股争读书、爱读书的氛围在我班已初步形成。
  
  三.搭建舞台,放飞心灵
  
  南宋文学家谢枋得说过:“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
  让学生写作胆大就是让学生自由倾吐心中的“储蓄”,放胆写作,不要顾虑写作的各种条条框框,也不要害怕表达得是否恰当准确。
  由于所带班级是高一,作文的写作仍是以叙述为主。平时就要求他们记身边的事,写身边的人,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从他们的文章捕捉到很多信息,感受着他们的情怀。我总想让自己搭建的舞台更广阔、更自由,真正调动学生内在表达欲望,让学生在为他提供的舞台上说自己想说的话,用自己的“储蓄”在舞台上自由驰骋。
  1.常练笔。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学了一篇文章之后,弄懂了文章的结构方法,弄清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就要学着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实践,去练习,使之变成自身的作文能力。而片断练习是练笔的一种好方式,片断练习所花的时间不长,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写日记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天天坚持写日记,以后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勤修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作文水平”。在教学中我有时采用互相评议的方法,让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习作,无论写得精彩还是糟糕,都要先读给自己听,再大声读给同桌听,读给四人小组成员听,读给全班同学听,把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太顺口或不能表达自己意思的地方,可以修改一下。同时,我又恰到好处地教几种简单的修改符号。这样一来,没过多久,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写得顺畅多了,而且还出现了许多精彩的语言,表达的感情也真实了。
  写作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写出多么优秀的文章,而是培养学生舒畅的表达能力,自由自在写自己心里话,思路开阔,情感充沛,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出学习的灵性和创造力。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美丽的浪花,我们每位语文工作者就应引导学生从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入手,来表达自己不拘一格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储蓄”中找材料,心情舒畅地写好自己的自然的文章。
  
  田凌云,张春秀,教师,现居湖北荆门。

感悟生活 抒写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