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1067

  

利用讲读课进行作文教学的探索

◇ 沈 虹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如何凭借教材进行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文,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多年来,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实践,植根于课本,强调一个“新”字;重视积累,看好一个“活”字。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
  
  一.凭借教材,引导仿写、变写、创写
  
  课堂上以教材为内容,适时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阅读中渗透作文。在教学中,我首先会结合课文编排大量的仿写、变写练习。仿写是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它是依照范文提供的样式(包括内容)来写作的训练。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在写作中一筹莫展时,能依“法”循“章”,自然会得到启发。仿写一般可以仿内容,仿语言,仿技法,仿思路。当然仿写是为了创造,范文不能框死作文,应在模仿中有所创新。
  另外我会选准范文,然后要求学生对范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某种变动,写出与原文基本相近又有所不同的作文,这种训练叫变写。它比仿写进了一步,属于“‘半创造’性的作文”(钱梦龙语),变写的方式大致有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如对《项链》的结尾续写。其它如把一般短文扩充为较长的文章;把古诗改成具体生动的记叙文;给只有“筋”没“血”没“肉”的短文添上许多细节,使之变得生动形象。写看法、感想、读后感也是小练笔,于是习作的内容丰富起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增强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二.凭借教材,积累写作素材,丰富作文内容
  
  一提起作文,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总是搜索枯肠,拼拼凑凑,写出的文章当然是索然寡味,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痛苦。老师改起来更是头昏脑涨,兴趣淡然。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学生除了缺乏生活感受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平时又没有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向课文要素材,从语文教材中积累材料。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同时,我在讲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灵活运用,或者会启发学生思考在什么样的话题作文中能用得上这些材料,如教《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在写“残缺”与“完美”等话题作文时,可以把其中的材料加以灵活地运用,进而启发学生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残缺”与“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体验来谈独到的感受。《劝学》中有关学习的素材很多,对于“学习要善于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有很多至理名言,在写作类似作文时可以借鉴运用。另外很多范文的作者本身也都是值得我们积累的素材,如写成“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者司马迁;“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的陶渊明等等,他们的经历、故事、品质等都可以整理成写作素材。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人生体验,生活经历同样也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完善我们的个性,启迪我们对人生的思索。
  
  三.凭借教材,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处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是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讲解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就是认真听了之后,也是过眼烟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例如《荷花淀》、《药》、《项脊轩志》、《我的母亲》(老舍)等课文中人物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在讲解这些作品的写作特色时,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只满足于人物动作的笼统抽象的描写而不能给人以具体且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的修饰语的运用。
  实践证明,在讲读课中结合作品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教师教活了,学生也学活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何乐而不为呢?
  
  沈虹,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利用讲读课进行作文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