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生活化”,其实也不玄妙,就是要通过“情”与“境”的设计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情”与“境”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细致,重在情感的真切深沉和事理的深刻、意境的高远。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做到深刻的理解。这个过程中,“情”不可虚伪做作;“境”不可浅俗空泛。要将“情境”设计好,就要求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的教师能够投入真情实感,能够做到思想深刻,将文本吃深吃透吃活,而不是流于形式。因此,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来说,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一.在想象中“还原”生活
语文教学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回归生活的真实。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全部。语文教学理应是以课本为圆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创设生活情景,实施语文情景教学。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其感悟能力之上的。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本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景,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理解《社戏》“月夜行船”一段中“浓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时,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其原理。学生马上想起了参照物这个概念,笔者就顺势而问,让学生体会“山跑”而非“船跑”这种化静为动的妙处,更让学生体会“跑之快”与“我还以为船慢”的矛盾用法,教学目标轻松实现:船行并不慢,而是作者心情过于急切而已。
二.在品读中走进生活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应是善于启发诱导的节目主持人,还应是善于煽情、富于表演的演员,他可以通过自身良好的艺术才能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对教材文本进行独到的艺术加工和创造处理,忘我地融入角色,创设一种自然和谐的艺术氛围,再现作品的形象、情感和人文美,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在艺术的殿堂里含英咀华,探幽揽胜。
特级教师高润华老师在讲解朱自清《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一节时,讲着讲着就不由自主地用右手攀住黑板上沿,做出一个“父亲”爬攀月台时非常吃力、异常困难的动作,将一个活生生的“大”写的“父亲”鲜活地定格在学生们面前,不用再多的讲解,学生就被“父亲”拳拳爱子之情深深打动,不禁热泪盈眶了。
三.在音乐中感受生活
音乐是愉悦身心、启人心智的听觉语言艺术,将这种听觉语言艺术引入语言品味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快、鲜活清新的感觉,并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的心理状态。
一位教师在讲授《故乡》时,开课就播放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吧,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荡气回肠的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随之老师顺势讲道:“故乡,是多么魂牵梦萦的地方,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他们的情,演绎着,诠释着他们心中的故乡情结。”接着,他引用古人思乡的诗句,引导学生去感受着作者的情怀。
四.在拓展中丰富生活
组织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和收看电视,这是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也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终南捷径”。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提供一些诗歌、小说、散文(随笔、小品文)和杂文等时文精品,辅导学生独立阅读、品味和赏析。因为这些课外时文,文笔优美或犀利,语势流畅,言近而旨远。它们不是对生活的一般描绘,而是对有关生活现象的一种深刻解剖。或蕴含一种深刻的哲理,或抒发一种博大的情怀,或抨击一种腐败现象,或歌颂具有时代特色的杰出人物等,加读这些时文精品,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客观事物进而认识生活的方法,在陶冶情操方面使学生受到顿悟。
总之,只要我们注重给语文添加新鲜活水,注重让学生多些生活体验和感受,语文教学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唐兆鹏,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