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大部分中学生的阅读量很有限,致使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颇弱,批改他们的作文,感到最薄弱的就是语言很不通顺。而语言通顺在整个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认为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用词要准确。我校学生作文在词汇方面的毛病主要是用词不够准确,包括词义不够确切,词与词搭配不当等。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够恰当地表情达意,文字上的不通顺,直接影响他们的作文得分。
用词准确就要讲求切合实际。客观事物是怎样的,就选用最能表达的词。表达事物的性质、范围、程度、以及数据等,用词都要十分准确。用词准确,有利于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也有利于句段以至全篇文章的通顺。
在学生作文中,句子不完整的毛病是常见的,有主语交代不清的,有缺少谓语或者宾语的,等等,这些都会造成文字上的不通顺。
句子在结构上完整,自然包含所有当用的词都用上,词与词的关系搭配得当,合乎语法。这样,整句话在结构上就是通顺的,就能把句子表达清楚。
句意要明确。每句话不但要有完整的结构,还要有明确的意思,完整的结构是为了表达明确的意思。
学生作文,往往表达句意不够明确,有的句子似乎想说什么,但没有说清楚;有的句子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还有的句子甚至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些毛病都会直接影响文章的通顺。通顺的文章必须每句话所表达的意思都很明确,使人一目了然。
句子与句子之间要连贯。学生作文中,词语上的毛病是很多的。但更为突出的毛病是句子与句子之间不连贯。句子不连贯是文章不通顺的重要原因。我觉得也是教会学生写通文章的一个重点。
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为结构上的连贯,上下句(包括句子里的分句),在结构上或为平列,或为递进,或为转折,或为选择,或为因果,或为条件,或为总分,或为推理等等,都必须互相连贯。二为语意上的连贯,上下句所表达的意思,或按事物的发展顺序,都必须互相衔接,而不能任意转换,前后重复或者发生矛盾,甚至变成跳跃式的。三为语气上的连贯,上下句之间还有语气的关系,或为叙述语气,或为解说语气,或为论驳语气,或为抒情语气。语气有轻有重,有缓有急,都必须求得前后一致或者变换自然。句子与句子之间在结构、语义和语气上的连贯,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连贯的语意。结构如果不连贯,语意就不可能连贯;同时,语气如果不连贯,必定影响着语意的连贯。句子与句子之间,必须在结构上、语意上和语气上都连贯得好,读起来才顺口,听起来才清楚,文章也才通顺。
段落层次要清楚。几个句子组织起来表达文章的一部分意思,一般称作段或自然段。段与段组织在一起,成为完整的篇。篇里所有的段,还可以分成段落。也称大段,它是根据全篇文章的结构来划分的。每个段落包括几个段,也有一个段自成段落的。全篇文章在思想内容或者情节发展上包含几个大的层次,往往就可分成几个段落。复杂的文章大的层次里还可分小的层次,段落的划分就比较复杂,也可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再分成几个段落。层次还有更小的分法,一个段里如果讲了几个层次的意思,也可分成几个小的层次。以上这些,总称为“段落层次”,也就是所谓的“篇章结构”。
段落层次清楚,是全篇文章通顺的重要条件。通顺的文章,组织严密,各段之间在结构上、语意上和语气上连贯,前后互相照应,全篇一气呵成。每篇文章的结构可以各有特色,但必须有比较清楚的段落层次,语言的表达是通顺流畅的。
思路要清晰。学生作文,总是从开头写起,一段一段往下写,最后结尾。段与段之间互相连贯,开头与结尾往往互相照应。这中间有一条思路,从开头贯穿到结尾。文章就是按照这条思路来写的,客观上也就反映了思路。这条思路很重要,思路清晰,文章就通顺;思路不落套,文章就会有新意。
用词准确,句子完整,句意明确,句子与句子连贯,段落层次清楚,所有这些都与思路有关。思路明确了,考虑周到了,才能更好地辨析哪些句子完整、句意明确,哪些句子不够完整、句意不够明确;才能按照一定的条理使句子与句子之间以及段与段之间在结构上、语意上和语气上都连贯起来。
文章通顺的六条标准,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思路清晰放在最后,也可看做是总的一条,表明最后归结到思路,每一条都是离不开思路的。
许志红,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