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动权在教师。班主任应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以至爱的情感、平等的视角、交友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的理解。而作为班主任,更应以其真挚的感情和深沉的爱心与学生交朋友,实现跟学生心灵的沟通,与学生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只有真正做到与学生同喜同悲,同甘共苦,这样才容易进入学生心里。
班主任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阳光使者”,是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改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而学校教育总是在人的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中国著名教育专家朱小蔓认为:现在的班主任似乎有这样的工作范围,就是精神关怀的工作。班主任的身份、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的职能显然和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新课改下的班主任首先应是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具体表现如下。
一.守护学生人格
学生的人格发展是素质发展的根本。对学生人格的守护,也就意味着把握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班主任对学生人格的守护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尊重学生,摒弃以往“权威者”的角色,和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尊重。二是引导同事、家长、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二.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班主任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他人”。朱小曼教授说:班主任管理的最大效率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性的展开……如果班主任的水准越高,他班上的学生个性就会越来越丰富地展开。可见,张扬学生的个性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要放弃“教育是一种控制”的观念。对“犯错”、“越轨”的学生要细细地分析,找出“犯错”中的“光点”、“越轨”中的“金点”,作充分肯定;在管理中要避免用诸多清规戒律规范学生,让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三.激励学生情感
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学校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体验到积极情感(如成功、快乐、满意等)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生活充满兴趣,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而经常体验到消极情感(如失败、痛苦、失望等)的学生,往往就成为了所谓“不求上进”的后进生、学困生。因此新课程改革中的班主任更要不惜精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方式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乐趣,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四.疏导学生心理
据调查表明,不少学生有心理疾病。然而传统班主任却忽略了这一点,在新课改过程中,班主任必须意识到心理健康是学生智力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帮助学生调节好心理,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方面需要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时感受到学生的心理变化,找到问题的根源,按心理规律办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独生子女居多,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学习生活压力异常沉重的今天,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缺陷,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班主任要善于借助学校一切设施和一系列活动,普及心理知识。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辅导室(如电话咨询、面对面咨询、群体咨询),建立发泄室、音乐欣赏室和追星族室等,通过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疏通,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达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目的。班主任还应该重视人的个性,重视学生个体的心理差异,着实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聆听,去观察,针对不同情况对症治疗,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在人生的花季里,真正享受到“晴空万里,阳光高照”的快乐。
总之,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应该关心学生的情感、心理的发展,做一个学生的精神关怀者,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
张静,河南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